慈禧太后接受了朝賀,照樣處理政務,改在東暖閣召見議政王及軍機大臣。佈置已有更改,御案坐東朝西擺設,案前置八扇可以摺疊的明黃紗屏,小皇帝仍舊坐在前面。
恭王和軍機大臣行過了禮,再一次趨蹌跪拜,為慈禧太后申賀。
“諸位請起,今個是咱們第一次正式相見,”穿著朝服的慈禧太后坐在明黃紗屏後頭端然出聲,“有些話自然要說在前頭,皇帝年紀小了些,本宮作為文宗皇帝正宮,又是皇帝的母親,免不了為他操勞些日子,”軍機們依然是跪著聆聽,殿內寂靜無聲,只有皇太后一人的聲音響起。
“如今洋人雖議和,但洪逆未除,海內未靖,顯皇帝宮車晏駕,天下板蕩,原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局面,所幸列位臣工,同心協力,才有今天這麼個平靜的局面。如今只巴望皇帝好好唸書,過個七八年,能夠擔當得起大事,本宮才算是對列祖列宗、天下臣民有了個交代。那時我可要過幾天清閒日子了。你們就照這番意思,寫旨來看!”
這說明垂簾不過是權宜之計,是不得為的苦衷,恭親王應下,這也是他原先的主意,袖子裡都已經先準備好了一個摺子說的就是這個事兒,如今皇太后自己個提出來,這就不便現場拿出來了,慈禧太后卻還沒說完話,“眼前最緊要的,就是南邊,太平天國依舊還在金陵,詔令曾國藩,毋令太平軍四竄,全力剿滅,再加曾國藩體仁閣大學士,節制閩浙兩省軍務!”
兵部尚書銜,兩江總督,節制湖廣、浙閩軍務,又加體仁閣大學士,這可是實實在在的東南王了,連當年的吳三桂都不過如此而已。“先帝英年早逝,一半罪過要怪在長毛逆賊頭上,實實在在是切膚之痛,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平定海內,給黎民百姓一個交代!國朝絕不吝嗇王侯之賞!再命穆楊阿全力收購洋槍洋炮,之前和洋人定好的每年一千萬兩銀子的配額,多用些也是無妨!之前南北兩地開戰,國力有限,左右為難,如今舉全國之力,全力支援東南,曾國藩更是西到湖廣,東到江浙,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權責一統,協同作戰,若是如此,都還平不了洪逆,”慈禧太后聲音轉冷,“那就請他退位讓賢!”
“喳!”
二十三、慈禧慈安(下)
果然,幾次“酌古準今,折衷定議”的章程,送了上去,都為慈禧太后隨意找個小毛病發了下來,面諭重新擬議。
這樣一再挑剔,逼得軍機處和內閣的重臣,非照宋朝垂簾的故事來辦不可。宋哲宗的祖母,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堯舜”之稱,不足為慮。宋仁宗的嫡母章獻劉皇后,雖亦被頌揚為“今世任姒”,其實是個極厲害的腳色,慈禧太后的性格,與她頗為相象,因此,恭王不得不有所顧慮。
那一陣子,科甲出身的官員,把酒閒敘,常談宋史,宋史中又常談章獻和宣仁的事蹟,於是傳說中“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常被人提到了。
有人談到這個故事,說“狸貓換太子”是對章獻劉皇后的厚誣,但宋仁宗在章獻生前,始終不知道他的生母是李宸妃,以及章獻虧待了李宸妃,都是事實。當李宸妃守陵病歿,宰相呂夷簡向章獻進言,主張加以厚葬,章獻大怒,責問呂夷簡,何出此言?呂夷簡的答覆是:“臣待罪相位,事無內外,皆當預聞。”
由此可以推想而得一結論,宋仁宗以沖人即位,章獻垂簾聽政,如果不是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以及呂夷簡、范仲淹這些大臣,正色立朝,遇事裁抑,那麼,以車駕鹵簿,同於皇帝,乘玉輅,謁太廟的章獻劉皇后,可能會成為武則天第二。
這些議論。對恭王是一大刺激,也是一大啟發。他要求誅殺肅順,不過是他復起當國所必先排除的一個障礙,促成垂簾,才是他重掌政柄所必須履行的一個交換條件,但說到頭來,這是違反祖制的,所以他早就內疚神明。而自肅順伏法流放,幾乎一夕之間。輿論大變,以前說肅順跋扈專擅的,這時都在往他好的地方去想了,認為他的反對垂簾。並不算錯,相形之下,顯得錯的倒是贊成垂簾的那些人。這一來,恭王內疚之餘,而且也得要外慚清議,力圖補救。
補救的辦法,就是鑑於章獻劉皇后的往事,設法在慈禧太后尚未獨攬大權之前,先謀裁抑之道。今古異制,依清朝的傳統。那怕貴為議政王,也不能握有如唐宋那樣與君權對等的相權,這樣就只有多方面安插為自己所信得過的人,一方面是為了合力對付慈禧太后,另一方面也是培植自己的勢力所必須採取的手段。
經過大臣們一議再議、一改再改。經過半個月的反覆磋商,一份史無前例的的垂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