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留的北方漢人流民決定奮起反抗,他們或構築堡壘,或組成義軍,與胡人軍隊展開了殊死較量。
然而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漢人組成的軍隊實力太弱,幾乎不對胡人造成任何威脅。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嚇消失之後,依舊作威作福,視漢人為豬狗。
胡人的優越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其軍隊優勢和人口優勢上的。
有一次,野蠻君主石虎看著自己兒子出行的隊伍,笑著說:“我家父子威風如此,只要不天塌地陷,還有什麼憂愁的呢抱子弄孫享樂就行了”
五胡亂華對華夏曆史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是漢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也是最不願意提到的痛。
現場眾人,除了文化水平比較高的葉心傷外,韓家駿他們都只是聽過五胡亂華這個詞,至於亂華的是哪五胡,他們就不知道,更不知道五胡亂華對漢民族所造成的傷害了。
“歷史上的五胡亂華,導致漢民族人口銳減,幾乎到了亡族的地步。”
老實和尚簡單的解釋了一下什麼叫五胡亂華後,看向了石門,繼續說道:“這時候,漢民族中有個人出現了,就是他出頭向天下漢人發出了殺胡令。”
“殺胡令”
韓家駿也看向了石門,看著石門上雕刻著的那個躍馬持茅的大將,低聲說道:“我也知道他是誰了,他是冉閔。”
冉閔,是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後來冉魏的開國皇帝,死後被當時的燕國追封為武悼天王。
冉閔,在漢民族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就是他頒佈了殺胡令: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復漢家基業,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冉閔不才,受命於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此令共分三道。
第一道殺胡令,是冉閔在鄴城幽禁後趙皇帝石鑑後頒佈的,號稱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也就是說: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殺。
此令一下,各地傳檄,漢人紛紛聯合起來,帶著積壓多年的仇恨,正式向胡人宣戰。胡人那裡,則紛紛越牆離城,驚恐而去。
面對胡人紛紛逃難的局面,冉閔頒佈了第二道殺胡令: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
第二道殺胡令一下,鄴城內的羯族為了保命紛紛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漢人為了殺胡紛紛擁入城中,兩方恰巧相遇,城門口被堵得水洩不通。
還沒等胡人遷出,冉閔就頒佈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
冉閔親自帶隊,僅僅在鄴城就屠殺了二十萬的羯族人,一日之內,便有數萬胡人被砍頭,無論男女老幼,都不能倖免,屍體被拋在城外,成為野狗豺狼的晚餐。
隨著殺胡令下,徹底激起了埋藏在漢族心中對於胡人侵略的民族仇恨,點染了復仇之火,一時間,北方大地硝煙重起,凡是高鼻樑多鬍鬚的人,都被濫殺。
面對漢人的血腥報復,胡人們無能為力,只好遷離中原,返回故土,在遷徙道路上,餓死的,病死的,互相殺害、攻伐而死的胡人十有七八,中原胡人,幾乎喪盡。
在殺胡令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幾百萬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滅亡,近百萬胡人士兵被斬殺。而受屠殺最多的羯族,則或遷徙、或被屠,基本在中原地區滅絕。
“隨後,冉閔建立了冉魏政權。”
老實和尚的聲音,聽起來很空靈:“面對國破、家亡、族滅的慘境,中原的胡人決定反擊。他們聯合起鮮卑、羌人等北方各族軍隊,挑選出還能打仗的兵士,共同對付冉閔。
 ;。。。 ; ;
第1552章 詭異的殺胡令!
胡人們的反撲是瘋狂的,奈何冉閔驍勇善戰,謀略超群,常以少勝多,屢屢挫敗胡人的聯軍。
公元351年,後趙新興王石祗率鮮卑、羌人聯軍共計十餘萬再次夾攻冉閔。
此前,冉閔逢戰必勝,所以他這次稍微有些輕敵。
於是,兩方戰陣剛剛佈下,冉閔便想親自帶領全數軍士出擊。屬下一將連忙勸道:“此時敵方強兵雲集,正想引誘我們出兵交戰,以便令我軍腹背受敵。我們應該固壘不出,以觀其變。現在陛下想要出戰,一旦沒有萬全之策,則大勢去矣。”
但一個叫法饒的道士卻說:“我夜觀天象,看到太白星行經昴宿,這正預示胡王將滅,應該一戰克敵,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