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3 / 4)

還是在他小的時候。聽老輩的爺爺講起過。據說,那是從一個瞎了眼的說書先生嘴裡傳出來的。。。。。。

說的是清朝咸豐年間,朝廷**無能,社會動盪不安,遍地饑荒,匪患四起。內有太平起義階級鬥爭,外有列強環伺虎視眈眈,可以說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可想而知,但卻唯有一個叫做範縣的地方,卻與其它州縣不同,不但沒有天災饑荒,反而年年豐收,百姓生活雖不能說富庶,卻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那時候,方圓數百里之內,只有這一個地方有糧食吃,許多饑民災民逃難而至,當地縣府清明,開倉賑濟,廣施粥飯,一時間著實救了不少災民。

這些災民得了甜頭,便看中這塊寶地,當時荒野之地甚多,眾災民紛紛墾荒拓地,都想要在這裡掙得一塊安身立命之所。

而這其中,又以與範縣最近的洪縣百姓最多,兩個縣城相距僅十餘公里,距離非常的近,但兩個縣城的命運卻截然不同,範縣土地豐腴,風調雨順,洪縣卻和其他地方一樣,也是災荒不斷,民不聊生。

由於兩地相距太近,洪縣的百姓便大量湧入範縣,並有許多百姓一去不復返,就在範縣落地紮根了。但這樣的後果,就是洪縣大量的房屋土地被棄置,縣戶籍簿上原有四萬餘人,慢慢的,竟然連一半人都沒有了,反觀範縣的土地人口,卻是劇增,除了洪縣,再加上其它州縣的人,竟憑空多出數萬人口。

範縣倒還沒覺得如何,反正是來者不拒,沒地的給地,沒房的幫著蓋房,就差沒媳婦的給媳婦了。

可洪縣卻漸漸受不了了,這麼下去,整個縣城的人要是都跑了,那縣大老爺豈不是成了光桿司令?再說,如果哪天上司一紙公文下來,乾脆撤了洪縣,併入範縣,可怎麼得了?

於是洪縣的縣太爺便施展出了種種手段,勸阻,攔截,施恩,恐嚇,甚至派人去範縣,要求他們不得再接收洪縣百姓。

範縣的人態度也很乾脆,百姓要來,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如果你洪縣能讓百姓有吃有穿,他們幹嗎要跑?難不成,硬生生把百姓都留在洪縣,等著餓死麼?

一來二去的,兩個縣城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甚至洪縣開始上報朝廷,因為當時清朝的移民政策是有很大限制性的,通常來講,絕對不會允許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但是,在當時的年代,到處都鬧災,朝廷也明白,老百姓吃不飽肚子,硬把人家關在家裡也不行,時間久了,豈不是官逼民反?再說,兩縣之間距離太近,也算不得什麼人口遷移,不會帶來什麼大的麻煩,於是,朝廷也就睜一眼閉一眼,懶的管了。

這麼一來,洪縣也無可奈何,只得捏鼻子認倒黴,另想其它辦法去了。

當時,兩縣之間有一片湖泊,名為鏡湖,因為這湖水平靜,碧綠清澈,看上去就如同一面鏡子,加上物產豐富,在湖泊兩岸,著實養活了不少漁民。

於是,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或許是洪縣的領導看著範縣眼紅,或許是為了出氣,竟然暗暗下令禁湖,說是鏡湖距離洪縣更近,應屬洪縣所有,不許範縣的人在此打魚,所有出產盡數歸洪縣所有。

這其實也算是個拉攏人心的辦法,為了不讓百姓繼續逃亡想的一個計策,為此,甚至還以鄉黨為名,糾集一些流民惡霸,組成護漁隊,日夜巡邏,意圖強佔鏡湖。。。。。。

ps:從上一章開始往後,都是自動更新,至於到底更幾章,半仙也不知道了。。。。。。目前來看,最少六更差不多,最多。。。。。。聽天由命吧。。。。。。還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援,靈異上一次首頁封推不容易,謝謝了。(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七章 水淹範縣

洪縣的人想要強佔鏡湖,範縣的漁民自然不同意,這湖自來就是兩縣共有,憑什麼你洪縣就要強佔?再說這些漁民世代以此為生,這突然不讓打魚了,讓人家怎麼辦,種地去?咽不下這口氣呀!

範縣的漁民,自成一個村莊,以宗族為大,村裡大部分都是姻親,民風頗為彪悍,在幾番理論不成後,就要強行駕船而出,非跟洪縣的人爭個高低不可。

有人勸阻,說此等大事,不如上報縣裡,由父母官來處置,他洪縣無理在先,這官司打到哪裡都能贏。

族長卻說,洪縣為避嫌疑,故意讓此事成為鄉黨之爭,若是兩頭告狀,費力不說,更讓範縣官長為難,眼下四處災荒,咱就不要再添亂了,憑著自己的力量,打退洪縣那群漁霸湖匪,到時候,誰也不敢放個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