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一部分!
想到這蘇易不由的再次瞄著《三國演義》這一本書,他不由的猜測作為其中重要的核心人物,如果代入他的話《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代入感又會提高多少呢!
想到這蘇易不由的有些激動了,因為這次他要代入的人幾乎有著傳奇一生的人物!
蘇易喜歡的人物不多,在謀士之中,他喜歡的其中一個就是郭嘉,至於另外一個謀士,蘇易同樣也非常喜歡,甚至不比郭嘉低!
第一百零三章第二位代入的謀士
這次蘇易代入的赫然被稱之為智慧的化身!而他叫做諸葛亮!
隨著蘇易的代入,他化作了諸葛亮,從出山開始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可以說他一次次的讓眾人驚歎他的智慧,不過隨著帶入他發現他這一生並不算完美,甚至是說,活著很累!
沒有郭嘉那般君臣之誼,只有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係畢竟不是朋友關係,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
可以說他很累,隨著代入他也感受到了這種累!
他鞠躬盡瘁,哪怕是劉備快要死的時候,因為劉備的話,他還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當然明白,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他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不過他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甚至隨著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其實在那一次以後,或許對於劉備的那段知遇之恩已經死了吧,不過他依舊要忠,而且還要更忠!
因為諸葛亮一生,所行的是一個”誠”字。他從“誠”字出發,對君上的忠是誠,真心真意地盡忠,這是忠誠。對朋友、同僚與部屬和諧共事,守信用,這也是誠,誠信。
諸葛亮因為能誠,所以能公。公是沒有私心。能夠以誠心待人,忘記了小我,切為對方著想,因此所有的表現,都昭昭然是一個公字。陳壽稱讚他:“開誠心,布公道”,可謂十分正確。
諸葛亮做到了賞罰公平。因為公,所以才能平。公到了“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於是,被賞的不敢驕傲,被罰的也毫無怨恨。有時候,使得因小過而被罰的人,知道了警惕而免於再犯更大的過;這在事實上是教訓了他。古語說:“刑賞,忠厚之至。”便是這個意思。有些君王或長官,對臣民與部下完全放任,不賞不罰,造成了一種不痛不癢的姑息局面,一天一天地往下坡走。
面對蜀國的弱小,劉禪的無能,唯一破解的辦法就是一統天下,否則劉禪如何能守的住這一切!
但是諸葛亮他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興,能不累嗎?事實上,諸葛亮不像軍師,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操持,即所謂“事必躬親”。這固然是生性謹慎,也是勢之所然。不這麼做,他怎麼能大權獨攬而國人不疑呢?他實在是害怕出差錯啊!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終於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歲,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
不過諸葛亮實現了他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太累了蜀魏交戰,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軍營中,司馬懿不問軍事,只問飲食起居。
當他聽說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時,便斷定說:“亮將死矣”
可是他終究還是抵不過天命!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這句話或許很對!
因為他要死了,他後悔嗎,不,他不後悔,既然他做出了選擇又怎麼可能後悔!
同樣的他也很自豪,他的一生不輸於人,同樣當年的三顧茅廬,之恩他也做到了!
在諸葛亮閉上眼睛的那一刻,蘇易也從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