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後劉邦?劉——邦?" 始皇帝眯起眼,眼眸中閃過一抹殺意! 一眨眼的功夫,影片便進入到了下一位皇帝的盤點—— 十大帝王盤點之漢武帝! 劉徹! 如果說漢宣帝劉病已是天選偶像的話,那漢武帝就是天選工具人了。 他就像是帶著歷史使命出現的一般,其任務就是將華夏文明帶領到全世界的最巔峰。 最為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漢武帝其實制定了許多的規則,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延續、使用,其影響到了文化、思想、制度、疆域、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早用雄才大略來評價漢武帝劉徹的,是東漢的歷史學家班固。 《漢書·武帝紀》有記載曰:“如武帝之雄才大略,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後人往往把秦皇漢武並稱為雄才大略的典範,把漢武帝作為西漢的象徵。 他使得漢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他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在漢武帝的強勢領導下,創造了很多個我國曆史上的第一: 第一個“獨尊儒術”的皇帝; 第一個創辦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第一個大力拓展我國疆域的皇帝; 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 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深刻反思的封建帝王。 漢武帝繼位之初,西漢多年無為而治的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副作用,這時候已經相當嚴重了,出現了大量的土地兼併、貧富分化嚴重等及其不公平的現象。 嚴重危害了國家的和平穩定、長治久安,內部有竇太后專權,功臣集團恃寵而驕;外部有諸侯割據,邊疆患難不斷。 作為西漢最高領導人,劉徹雄心勃勃,採取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對劉邦建立的大漢帝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開拓。 漢武帝從繼位開始,就苦苦思考治國之道,春秋公羊學大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深深打動了劉徹。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辟邪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東漢班固編撰《漢書·董仲舒傳》。 真是因為這一思想,讓劉徹感覺好似醍醐灌頂,於是他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臣民的行為準則。 以“受命於天,天命不可違”的觀念,樹立著皇帝的形象,公然宣稱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動搖。 可以說,這是封建社會後,帝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第一次全面勝利。 在思想上尊儒的同時,漢武帝在治國的具體操作中,卻是偏愛實用而又見效迅速的法家思想。 李悝《法經》,慎到《慎子》,申不害《申子》,商鞅《商君書》,韓非《韓非子》……等等法家著作,都被漢武帝熟讀。 漢武帝帶頭,秉公執法,不徇私情。 甚至於就連他的妹妹隆慮公主之子,又是他女兒夷安公主的丈夫昭平君,犯法當死。 漢武帝強忍悲痛,下令誅之。 正是因為漢武帝自身的行動做出了表率,才使得西漢各級官員在執行法律的行為中,不敢有任何的貪贓枉法。 他用儒家的思想學說,統一了人們的思想,用嚴刑峻法約束人們的行動,德治與法治彼此促進,相輔相成。 漢武帝非常重視農業,為了使農民能夠把時間和精力盡量放在農業生產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穩固農業經濟,包括遷徙東方大族、打擊豪強、沒收商人土地、開發荒地等方式擴大了國有土地。 除此之外,他還相當重視興修水利,其建設的數量之多、地域之廣、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相較於對於農民的仁德,漢武帝對於商人的政策就可以說是刻薄寡恩了,在漢武帝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措施之中,對富商大戶進行了嚴厲的打擊。 一、鹽鐵官營;二均輸、平準;三、幣制改革;四、賣官贖罪。 是以“以德治農,以法治商”。 正是因為有以上種種舉措,所以才保證了漢武帝時期龐大的軍需開銷和軍費需求。 自漢武帝繼位之初便下詔了“求賢令”,規定“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甚至把舉薦人才和官員的政績考核直接掛鉤,進行考核。 雖然,漢武帝明面上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其實在用人的方面卻並不僅僅限於儒生,比方說酷吏張湯、趙禹都屬於是法家,嚴安屬於是陰陽家,汲黯、鄭當時為黃老大家。 這樣用人才,才能讓漢武帝隨時能夠明白何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從而有利於制定正確的策略。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策略,才讓漢武帝能夠揮鞭策馬,將對西漢威脅最大的北方匈奴一舉掃清! 在漢武帝之前的皇帝,大多都採取的是“和親”的方式,求一時之安穩。 但匈奴卻依舊對邊疆地區不斷襲擾、劫掠,令百姓苦不堪言。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