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2 / 4)

短短的幾天,方傑便感到自己忽然間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以前他只想著自己單獨練級,自己體驗遊戲的快感,生怕其他人給他添“麻煩”,而如今,反倒是天天跟人混在一起,而且麻煩是麻煩了點,卻獲得了不少好處,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些好處,並不是簡單地賺了多少錢,得了什麼秘籍,而是一種十分微妙的因果關係,單個地看,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串在一起,就變得十分微妙了。

既然有好處。那就說明,“交朋友”這事是有“利用價值”地,這個利用價值。並非狹義的那種“利用”,而是全方位的,包括物資和精神兩方面,甚至好包括那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潛移默化推動事情展地因果關係。

“那為什麼以前總覺得麻煩呢……”方傑自問了一句,接著又搖頭一笑,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不相信別人。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信,而是不相信別人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換句話說,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覺得其他人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或者利用價值不高,也就覺得麻煩了。

一直以來,方傑都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利用與被利用之間的關係,但朋友之間是否也是如此呢?如果是。那為什麼自己對待靜琳和殘劍的態度,與對待忘情的態度不一樣呢?如果純粹的是利用,為什麼就不讓忘情幫自己瞬間刷滿易容術地條件呢?難道是大男子主義或是自尊心作祟?難道是對忘情有別樣的想法?還是說自己有自虐的傾向?

如果不是,那朋友之間依靠什麼來維繫關係呢?感情麼?連愛情都難以天長地久,何況是友情?難道是我人品好,人家靜琳、殘劍和忘情就是想無私地幫我?還是說他們吃飽了撐的,沒事做特意來看我這個武學廢材耍猴戲?抑或是真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我這人很有趣,願意跟我一起?可我哪裡有趣呢?是長相太喜劇,還是性格太悲劇?

一時間。方傑腦袋裡冒出了無數個問號,而且有些問題連他自己都覺得有些搞怪,仔細思索了一會後,給了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並且更加清晰地理出幾條“人際利用論”:

需要決定價值。你有沒有價值,取決於他人對你的需要;他人有沒有價值,取決於你對他人的需要。你對他人的需要的滿足度越高,你地價值越大;你對他人的需要的滿足度越低,你的價值越小。

當你不能滿足他人需要時,你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當他人不能滿足你的需要時,他人就是沒有價值的人。換句話說,只有高價值的人在與他人交換利益時才能得到高價值的物。你的需要才能夠因此得到高度地滿足。

假如你想與某人成為朋友。或與他達成某種交易,那麼你必須能夠提供某種利益。滿足他的某種需要。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交換利益、相互滿足對方的需要,彼此才能建立密切的關係。當你沒有能力向對方提供他所需要地利益,這就意味著你與他的關係是一種“沒有關係”的關係。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般情況下,有錢的人跟沒錢的人、有權的人跟無權的人彼此很難建立密切的關係,很難成為朋友,因為其中一方對於另一方來說滿足度太低,雙方無法交換各自所需地等值物,沒有利益基礎。

分析到這裡,方傑忽然間意識到,他為什麼不願讓忘情幫自己了,一開始他只以為讓忘情幫自己就是在作弊,沒了快感,如今看來,其實質是因為他和忘情只是一種“沒有關係”地關係,儘管這種“沒有關係”的關係被他硬性地用1萬兩黃金來標價,但最終還是由於差距過大,覺得自己對忘情地利用價值不大,單憑那幾句忽悠人的話難以形成等價交換的基礎,也就有意無意地迴避了。

而靜琳和殘劍則不同,大家的情況差不多,即使殘劍學了辟邪劍法,但因為沒內力,又判了師,所以讓方傑覺得,三人之間是可以建立等價交換基礎的,就算他今天幫了我,但我明天或許就能幫助他,並且也有能力幫他,潛意識裡,方傑知道,朋友之間的關係只有建立在這種能夠等價交換的基礎上才能長遠和牢固。

想到這裡,方傑不由得一笑,靜琳曾說他感情太封閉,其實從本質上來說,他只是在尋找一種較為永恆的感情,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他都想固定並且穩定下來,要麼不談感情,要談感情,他希望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情,建立一種牢不可破的關係。

理清了“人際利用論”之後。方傑又進行了一番深化和反思,並且明確了自己地目標。

所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是以交換物的價值高低來分群的。一般情況下,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