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還沒有表現出其應有的價值,玉米雖然耐旱,但現在平均畝產不到百斤,甚至只有四五十斤。
番薯的平均畝產也是極低,根本不能和後來千把斤的產量相比。
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間(3)
一直到清乾隆年間,玉米和番薯才在中國北方完全推廣開來,種值經驗解決了產量低的問題,中國人口也在那時候開始暴漲起來。
幾個人影,是從麥田另外一端迎過來,都是打著油紙傘,腳上穿著靴子,所以在雨地裡頭,也不怕泥濘。
隔的老遠,張守仁就是認出了一個鬚髮如銀的老者,身量高,有點發福,不是老李掌櫃又是誰?
“呵呵,國華眼神真好。”
“是啊,年輕後生嘛。”
“我們快些迎上去吧,這位陳先生,也請一起吧。”
幾個人說笑著,一起向張守仁這邊迎過來,說話間,言詞也是十分隨意親和,也就是老李掌櫃和寥寥的幾個人,能這麼和張守仁極親厚的說笑。
“原來還有東主在。”
利豐行的秦耀祖剛過四十,身量不高,不胖不瘦,眼神中滿是精光,是一個精明到極致的人物。
山東人都厚實的多,能在生意上和江南一帶的徽商,還有北邊的晉商打一打擂臺,甚至不在其下的,也就眼前這東主和寥寥幾個人。
對這樣的商界□□,張守仁也是佩服的。他不象明朝的人,明明想銀子想的瘋迷了,嘴上還要說幾句淡話,甚無意思。不少士大夫自己做生意做的極大,嘴上還要罵幾句商人食利,不是好人。
說什麼以農為本,其實明朝在晚期時,早就是商人帝國,而且是不納商稅,不受帝國控制的一個新興集團。
半農耕,半商業,沒有成文法保護私產,沒有投資方向,賺了錢買地,所以中國晚明時的資本主義也是一個不成熟的怪胎,摻雜了太多雜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