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這一手段,實在是十分老辣,令人敬服異常。
當然,這些事沒有薛國觀這個首輔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配合,也是絕無可能成功的。
老薛這麼賣力,張守仁在他心中地位的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了。
想到這裡,眾人無不凜然,接受舉薦的心思,也是更加熱絡了一些。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卻是變化無窮,猶如國手布子,妙至毫釐,苟好善的拍案驚奇和佩服,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四百一十四章 出發(1)
崇禎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經過多日的準備,在車隊帶走大隊物資和傷員後,浮山步隊和一半的馬隊終於也是集結完畢,開始向著京城方向出發。
臨行之際,張守仁也是在城中做了最後的佈置。
曲瑞這個大將之才帶著甲隊留守,四百人能做什麼,很多人不看好,但張守仁卻是毅然將甲隊留下,至於甲隊在濟南城做什麼,他自有安排。
商會繼續存在,並且新任的布政使是原濟南知府苟好善,他的助手,推官黃九成任新的兵備參議,並且任濟南義勇總社的社首,負責與商會的溝通和物資的調配工作。
其餘的一些中層官員也是有了一些變化,這其中張守仁出力頗多,而張秉文也是已經和苟好善做好了交代,只等收拾好之後就會和張守仁一起上路,前往保定赴巡撫之職。
在這最後的幾天,濟南往京城的通訊不停,快馬不停,也是做了最後的妥善佈置後,張守仁才能放心離開。
濟南不是他起家的地方,但毫無疑問,要控制整個山東,包括登、萊、青、兗、東昌、濟南、諸府在內的這麼廣袤的地盤和數千萬的人口,現在就開始在濟南這樣的省會城市佈局,並且紮下根來,對他未來的大計,十分要緊!
既然重生在山東半島,既然現在已經把根紮在了山東,那麼,下一步自然就是控制整個山東,整合山東的人力物力,為來日大難,早做準備!
甲申年,距離現在不過五年了,清軍全部入關,意欲佔領整個中國,也就是五年時間。
到時候,他將直面清軍的威脅,光憑登萊一隅之地,根本不可能經營出與清軍對抗的軍事力量出來。
事雖困難,但亦要迎頭而上,抱怨和退縮是無濟於事的。
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
……
……
四個步隊,加上一半的馬隊,整個的工兵輜重隊,加上內衛直屬和相關的文職幕僚和吏員,所有北上的浮山人員也是有兩千七百人左右的隊伍。
缺少了輔兵和大車,所有人都是輕裝上陣了,火銃手只帶了一半的火銃,長槍手們倒是全部帶著武器,但只有一成的將士是帶著鎧甲的,這些甲胃是用臨時僱傭的民夫和他們的車輛騾馬來運載,同時還有大軍隨行的軍糧等雜物。
不用自己的輔兵隊和車隊,帶的軍糧也不多,還需要沿途官府提供軍糧,這使得行程將會變的困難而耽擱和拖延時間……但張守仁的命令和決心就是如此,如此一來,所有人就只能依命行事了。
長長的隊伍經過濟南半個城市,抵達北門的時候,幾乎全城的百姓都轟動了。
此次北上是獻俘祝捷,大約有一百多東虜俘虜被繩子綁成了一串,垂頭喪氣的跟著隊伍前行。到達北京時,就是他們被殺之時,未來的命運是註定了的。
濟南的軍民百姓們,一邊向著這些俘虜吐著唾沫,唾罵他們,一邊也是用感激的眼神和話語對著浮山的官兵將領們。
第四百一十四章 出發(2)
此去之後,浮山兵多半是不會再回來了。無論如何,張守仁是接的登萊鎮副總兵的官印,將來回程,可能直接就奔登州去了,濟南這裡,也將迎來自己的新總兵官。
但無論如何,所有人都是知道,再也沒有哪個將領,能如張守仁這樣勇武善戰,能保衛一方平安,也沒有哪一個將領如同張守仁一樣,愛民如子,對百姓的恩德如山一般沉重,如春風一般的溫暖,也更不可能有哪一營兵,如浮山子弟這樣與百姓和睦共和,就算大勝之後,心態也是十分平和,並沒有把他們的武勇和傲氣,有一絲一毫用在普通的良善百姓身上!
這樣一支隊伍出城,又叫這些受到他們保護和善待的百姓,憑什麼不來送上一程!
“總爺,好走!”
“少保爺好走!”
“叫徵虜,徵虜將軍好走平安!”
人群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