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2 / 4)

,就算完了差事,然後他隨口吩咐道:“一會等賀人龍來了再擺飯!”

“大人為何對這副將青眼有加?”

要說現在張守仁麾下的將領眼界都是開了,進過京城,打過東虜,和督師輔臣當年都較過勁,一個副將,在百姓心裡還算個官,在他們眼中,也真的和普通的路人沒有什麼分別了。

現在浮山的將領,參將以上,最少都能升任副將一級,甚至尤有過之,一個直領才兩千人的副將,還真的不大被放在心上。

“此事我自有主張。”

張守仁擺了擺手,不加解釋,張世強和王雲峰等人便悄然退下,自去忙自己的公務。而張守仁自己攤開桌上信紙,懸腕提筆,筆走龍蛇的開始寫起信來。

他的毛筆字原本不甚看得,大明似乎是在嘉靖年間始有武舉,允許世襲衛所武官之外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軍伍中來,並且可以有軍官的身份為起點。

那個時候北方有河套之亂,南邊有倭寇為患,士大夫也知道舊有一套維持不下去,再不進行軍制改革有危及自身的危險,所以先開武舉,後在地方上開設武學,不過這武舉也好,武學也罷,後人都不知道其有何用處,武學講授的不是兵書兵法,更無關現實的軍伍之事,而是叫老粗軍漢們去學習儒學經典,而且規定每一段時間授課只授二百字……

張守仁的文學素養,在武官中已經算是高絕了!

自他身體力行,在浮山軍中提倡識字之後,幾年功夫下來,每個哨官以上最少都識得兩三千字,背得百來首詩詞,最要緊的是看過十本八本兵書了。

就是他自己,一筆字也寫的中規中矩,字大飽滿,是當時公函往來最正經不過的館閣體。

今日提筆用墨,一字字下去,卻是十分用心,顯然受信之人不便叫人代筆,而且就算自己書寫,也得畢恭畢敬才行。

私信寫完,蓋上私信用的印信,再召中軍處的人來,交代下去,雖然臨近黃昏,但還是交代人將書信連夜送了出去,信封上寫好日期落款,限定時日送至,而沿途並沒有浮山自己的驛傳,要仰賴官府的急遞鋪和驛站,所以送信人不敢怠慢,出城之前買了十幾張大餅,捲了豬頭肉風捲殘雲般的大吃一通,剩下的裝好,然後精神抖擻的趁著月色趕路去了。

……

……

七日之後,風塵僕僕的信差趕到了鳳陽城下。

這座城池是在朱元璋為帝時下令修築的,前後用時超過十年,用工超過百萬,當時號稱中都,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嫌金陵地勢低窪,而且在此定都的多為偏安小朝廷,意頭不美,所以老皇帝一心想著要遷都。

不過朱元璋一直沒有考慮過當時的北平,也就是元大都城,畢竟感覺為胡人久據,羶腥味道較重,而且距離蒙古草原太近,算是邊塞軍事重鎮,不宜為都。

當時考慮的先是遷都開封或是西安,開封有易攻難守四通八達的弊端,趙匡胤這個北宋的開國君主都不滿意,更不提朱元璋這樣的君主了,開封不成,西安則久不為帝都,荒涼已久,且關中殘破,地力用盡,水利不修,要遷都的話,光是水利工程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大工程了。

鳳陽這裡畢竟是祖陵所在的地方,既然別處不合適,朱元璋索性就下令建此大都城,以為遷移京城的後備。

當時用了不少人力,修成方圓五十餘里的龐大城池,論起規模來,只在當時的南京之下,什麼姑蘇揚州開封西安皆是比不上了。

但畢竟鳳陽這裡地處皖北,雖然軍事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於經濟文教道路情況來說都不宜為都,加上當時的皇太子早逝,給老皇帝的打擊猶為深重,一腔心血便為之輕擲了。

饒是如此,中都也成為要緊所在,有中都留守司這樣的陪都級衙門,還有鳳陽高牆,專門圈禁不法宗室,還有幾處祖陵,都是十分要緊。

前些年,張獻忠與高迎祥等人打破鳳陽,焚中都建築,焚燬皇陵,砍伐皇陵四周樹木,朱家臉面被打的啪啪直響,掉落一地,後來鳳陽收復,朝廷不敢再怠慢其事,對鳳陽總督的人選十分慎重,鳳陽督標兵馬的建設也是緊鑼密鼓的建設著,再被攻破一次祖陵和中都,這臉就沒地方擱了呀……

在城門處驗看了文書關防之後,見信使是給自己的總督下書,守城門的城守營官兵也是不敢怠慢,立刻便揮手放行。

進入城中之後,趕到總督衙前下馬石下馬,拴馬樁前拴馬,沿途所見,百姓和商人不少,各色人等亦多,獨少束甲軍士,就是在專于軍務的總督府衙門之前,明盔亮甲的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