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運軍和參將援兵營的一千多兵丁,再加上州城團練民壯,一共也就五千餘人,在寬廣的城頭之上,這麼一點人猶如一小把胡椒麵撒在大鍋裡,根本就看不出什麼用處來。
第六百四十五章 圍城
“參將大人,何時攻城?”
將臨清城從東到西至南門三面地方圍了個嚴實,只有在北邊的兩個城門臨靠大河,很難圍攏,加上圍三闕一的思想定勢的影響,也沒有多少人考慮把臨清這樣方圓十幾裡又有河道支流水門的城池真正圍個水洩不通。
現在這樣已經足夠了,一群隊官興高采烈的聚集到崔餘身邊……他們有的是東昌陸巡營的哨官,也有幾個是崔餘從登萊那邊帶過來的,還有就是從莊丁隊官中挑選出來的佼佼者。
他們的平均年齡是在三十到三十五之間,做為士兵年紀稍大,在體能上是走下坡,做為一個軍官來說,卻是年富力強,正當年的時候,無論是經驗還是精力,都彌足珍貴。
在隊官們請示何時攻城的時候,崔餘並沒有立刻回答,他舉著千里鏡,打量著城頭上的情形……情形毫無疑問對臨清那邊很糟糕,對攻城一方則很理想。
守城的人並不會守城,根本不懂得守備城池的竅門何在,準備的東西又少也不專業,根本沒有什麼用處……只要挑兩個點,一面佯攻,一面真的投入兵力,崔餘有把握在一個時辰內憑藉雲梯蟻附攻城就把城池拿下來。
火力壓制加戰鬥意志和軍事素養,他不是吹牛皮。
但這樣攻法卻被崔餘從自己腦子裡驅趕了出去……早點到臨清城下是一回事,但怎麼攻城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你們不要吵了。”崔餘對自己身後一排的旗牌令官令道:“飛馳各隊、哨傳令,各派精壯人手,最少要各哨出五十人,裹挾前來的百姓,也要出壯丁,於臨清四周,伐木造攻城器械!”
“參將大人,哪裡需要打什麼攻城器械呀……”
“就是啊,壕溝也無,河水枯竭,無多少拒馬、鹿角,攔馬牆年久失修,一推就倒,這樣的城池,直接便能攻至城下!”
“城頭無人啊,根本不懼有什麼弓箭或大銃打過來。”
眾將七嘴八舌,說的都是攻城的要點所在,浮山是很重視編著操典的,而且每打一仗,要由主將和軍官們把自己注意和經歷過的要點寫下來,彙編成冊,然後擇其精華加入操典之中。光是步兵隊的佇列操練,從開始固定的幾種已經多出好多來,從就寢到集合,再到行軍,吃飯,光是鎧甲如何擺放,緊急時如何穿著,這些細節上都是有操典規定,凡事按操典去辦,不一定事事成功,但事情肯定不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這一點是所有浮山軍人的共識。
步兵操典,攻城要法、火銃使用操典、火銃保養操典,所有的操典要決摞起來也有半人高十來本了,就算最優秀的將領也只能瞭解要點而不能全盤掌握,各營將領只能專精於自己的那一塊,就算是張守仁本人,在水師和火銃火炮等諸多方面,也是已經被專精人才給甩到身後去了。
眼前這城池,按浮山攻城要法來判斷,也就是幾通鼓就能攻下來的較弱的一種,也就是比一般的州縣要高大厚實一點,攻城之法,首先就在於判斷,地形地利,敵方的守備情形,從眼前的情景來看,臨清無疑是極易攻下的。
“此事本參將自有決斷,爾等無須再說,按軍令行事便是了。”
“是,參將大人!”
雖然並不心服,眾將仍然接受了命令,在幾十個旗牌官的命令下,幾萬人的隊伍開始騷動起來。
工兵輜重營負責安置軍糧和軍械,包括各種刀槍與火藥硝璜等物,還有乾草束,馬豆料,都是擇乾燥高處妥善儲藏,並在外圍構築工事,防止被人偷襲。
每個伍都有一到兩柄鏟子,一半多計程車兵開始動作起來,在原地開始挖掘起來。
還有一小半計程車兵,多半是工兵營的,帶著大量的民壯往幾里和十幾裡外的林子那邊去了。當時臨清城外多半是村莊,好在這時代人口密度不太大,村莊內外還是有不少樹木的,鬱鬱蔥蔥,看起來也不少了。
這也是幸運的事,上次東虜入境時臨清一鼓而下,未教東虜多浪費時間和精力,不然的話,東虜若是當時打造器械登城,這附近十幾二十裡內的樹木肯定就砍光了。
“都加把勁啊,一天一斤糧可不是那麼好得的,出力的我看在眼裡,給他加半斤糧,還給一勺子肉!”
一個東昌後勤官站在高處,用力向著這些地方民壯叫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