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老師們,雜工們,士兵們,還有原本堡中的居民和大量的鹽丁……浮山這座百戶堡的活力,根本就不是外人能想象的,這軍堡之中,每天常來常往的人流就有過萬人,常住在軍堡四周的民居,包括學生在內已經接近五六萬人。
原本的浮山所全部十來個軍堡加在一起,也是沒有這麼多的人!
所有人都在向張守仁注目著,有不少人躬下身去,有不少人拱起手來,不少人臉上有笑容和深沉的感激,對這個年輕英武的大人,街道上洋溢著一種讓人十分舒服的氣息,這是信任,尊敬,加上一種彼此間十分明白的默契。
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1)
第二百九十一章大醫館
在海防營士兵們的開道下,道路暢行無阻,大道兩邊全部是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手持長槍或刀牌,把來往的人群隔開。
這一輛馬車,就是這麼在硬攔開的通道中,飛馳的疾馳著。
“馬洪俊這廝……”
張守仁搖了搖頭,這廝雖然大事周章,把自己的儀衛搞的太過了,但無論如何也是好心,責備的話也是不便說出口來了。
醫館就是設在老營官廳街的最東頭,正門和老營的東門遙遙相望。
這條大道,長三里多一些,原本不過裡半路,加了近兩裡的範圍,連堡牆都是推倒了全部重修的。
這樣大手筆大工程,也就是張守仁這樣鑽國家空子的超級大私鹽販子才弄的起來。
說起來好玩,崇禎窮的當褲子,當皇宮裡的古董器物,還打主意向自己家的親戚弄錢,甚至是強逼捐助,堂堂一國之君窮成這樣,他下頭的大官員大商人大地主卻是個個富的流油,身家千萬的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就象張守仁這樣挖大明朝廷的牆角挖的不亦樂乎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鹽鐵之利,從漢至唐宋,無不是被朝廷控制的死死的,殘宋失掉黃河以北的國土,以半壁江山還取得了比北宋全盛時更多的財政收入,而反觀明朝,財政制度上實在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
反正張守仁的大手筆估計崇禎看了也得咋舌不已,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每個月的收入已經高達十五萬兩,整個山東一半多一點的鹽利盡入張守仁之手,而浮山的帳面上永遠不會剩下幾個錢的原因了。
養軍,屯田,大修水利,興建學校,還幸虧只是在小小的膠州和浮山一帶進行,要是全面鋪開……總之張守仁的賺錢本事,還得更進一步加大才行。
醫館門前,包括院長柳增仁在內的大半的醫生,手頭沒活的都是迎了出來。
夫人生病,只是這四個字的情報,浮山醫館裡的醫生們都是沒頭蒼蠅一般,誰知道夫人到底是什麼病?沒有辦法,只能全部出迎。
這個醫館,上上下下都十分明白,並且十分感激。
能把這樣龐大的建築群落,包括所謂的門診部,住院部,學院部,醫研部在內的超過三百間房舍的“醫館”建起來,招募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在內的不少有名的良醫前來,給予最優厚的待遇,在看病的同時還能每個人帶數目不等的醫生,把自己的醫術真正傳下去,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賴張守仁一人,有如此大胸襟和大格局的大人物,這些醫生自是從未見過,甚至在以前,連想也想想過。
明朝的醫生社會地位不能說特別低下,不過也說不上高明。皇家雖然有太醫院,太醫不過是和皇家養的其餘機構的供奉一樣,沒有什麼叫人尊重的地方。當然,明朝太醫的本事也就不必提了,不管什麼病,方子都大致差不離,不偏不倚,不熱不寒,都是溫補的十全湯之類的東西,連傷風感冒都治不好。
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2)
明朝皇帝壽不永年,經常三十來歲就死於惡疾,最多也就活個四五十左右,當時京師有諺語,什麼翰林院的文章,光祿寺的茶湯,太醫藥的藥方,武庫司的刀槍,這四樣東西,就是最沒用的廢物了。
民間的遊營,郎中,大多數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就跟木匠的世襲傳承一樣,只是醫生要比手藝人地位高那麼一點罷了。
這麼混亂的狀態,中醫的發展實在乏善可陳,只是李時珍歸列了本草,算是一個難得的進步,但在中醫的分科上,傳承和醫治上,都幾乎沒有太大的進步。
張守仁現在也沒有辦法把西醫的成就帶出來,第一,他不是醫生,第二,也沒有後世的工業化的成果來支援。
他現在做的,就是把中醫中真正有用的東西傳承和發揚開來,並且把經驗及實用錘鍊而成的藥方固化,配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