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1 / 4)

鬧匾�試礎�

整個大明,怕也是沒有哪個營頭給士兵辦掃盲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識字任務了。

傳說中的教導隊是張守仁親自負責,每隔半年開一次班,只有戰鬥最英勇,同時識字也最多的將士才有可能被選入。

如果光是一個勇猛,可能終其一身只能幹到一個幫統,張守仁絕不會叫一個老粗當隊和哨的主官,絕無可能。

所以浮山上下,求學成風。

昨夜行軍那般辛苦,一樣有人抱著書在帳篷中苦讀,這種事,李佑達自己都不知道忘了多久了。

“大約濟南有救矣……”

連續數日的奔波,加上極度的擔憂,這使得李佑達心中十分虛弱,昨天在入營後的驕傲多半就是用來掩蓋自己的這種虛弱。

此時此時,人在鐵流之中,目標直指濟南,他的心中,終於也是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寧與平靜。

……

……

濟南城中,已經是在一片慌亂之中了!

十九那天,訊息就傳過來了,臨清州這樣重要的東昌府的州城都被韃兵攻陷,而韃兵顯然不以在東昌府的攻掠為滿足,已經有傳言,韃兵的前鋒已經朝著濟南府城的方向趕過來了。

當天下午,留守濟南的文武官員就聚集在府城衙門會議,德王也派了宮中的承奉官過來,問及這些官員,守土是否有信心。

這樣的壓力下,這些平時十分顢頇的官僚難得的快速行動了一把,當即就是寫了一紙公文,請巡撫衙門留在城中的師爺用了印,然後交給兵備僉事李佑達,飛速趕赴浮山,飛檄調張守仁所部兵馬,十五日內趕赴濟南。

對明軍來說,十五在限制近七百里,這個要求已經是異常嚴格,是非常緊急的一個時間了。

但就算如此,在期限之內援軍就算趕至,能不能趕在清軍前頭,城中的大人物們也是十分的惴惴不安,根本很難確定。

官員心中不安,在自己府邸中打點金銀細軟,預備車馬,準備隨時安排妻小出逃。

風聲一傳出來,整個濟南市面都是大亂。

二十上午,幾百士紳齊集布政使衙門,質問留城的大官們有沒有什麼守城的打算,與此同時,萊州兵繼續在城民逼捐軍餉,引發城東的貧民□□,當場打死十幾個萊州兵,不過領軍的登萊參將大怒,又率自己的部下往城東,殺死了幾十個反抗的貧民。

這一天,對張秉文這樣的留守官員來說,簡直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噩夢。

晚間,往臨清方向的偵騎和德州的傳騎同時趕到,清軍在攻克臨清後,前鋒已經開始往濟南運動了。

但這個訊息張秉文等人害怕引起更大規模的騷動,於是會議決心隱瞞下來。

只是在傍晚時分,這些官員的家小帶著大量的私財,分批離城往北,明顯是去德州方向,這個訊息,更使市面混亂,人心惶恐之至。

二十二日後的幾個白天都比較穩定,官府出具文告,安定人心,表示濟南府城高深堅固,此時又是隆冬,沿途有雪,清軍的行動不會那麼快。

如果真的是從臨清方向攻往濟南,德州方面是會派回援兵的。

德州和濟南相隔並不算遠,德州到濟南不到三百里,快馬疾馳,一天的時間都夠通訊息了。

有這樣的承諾,城中民心稍安,才不至更加混亂。

萊州兵的兇殘也是叫城中憤怒之餘,更加害怕。那天被殺的幾十平民,人頭還掛在城牆垛口和各要緊街市的牌坊上頭,有這樣的警告,雖然人心不服,但沒有人再敢出面反抗了。

當然,城中的人也並不知道,德州和濟南雖相隔不遠,但德州方面有一支清軍遊騎在,城中一夕數驚,幾萬明軍都擠在城裡,根本不敢有所動作,就是山東巡撫等要緊官員,也是沒有什麼膽氣來做什麼。

同時,兵部尚書閣老楊嗣昌還是堅持認為,德州才是清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哪怕清軍已經有明顯的繞道的跡象,楊嗣昌還是認為,這可能是疑兵之計,於是連發堂諭,令德州方向的明軍嚴加戒備,對濟南方向的請求援兵的請求,一律置之不理。

等清兵越過會通河,離濟南很近的時候,北京才察覺出不對,不過那個時候,楊嗣昌等人已經是手忙腳亂,根本是毫無辦法了。

要是有辦法,他們也不敢將一個親王和一個郡王失陷在城中,最少也該派兵把城中的宗室給救出來,實在是反應和應對的速度和手段全部沒有,這才坐看城陷,而親藩失陷。

百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