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典刑給斬首了,因為舊朝勳戚,新朝無可封賞,亦無大功,不如殺了省事,與朱純臣一起被殺的,還有二百多明朝的京衛京營的世職武臣,一刀斬訖,叫他們殉國去了。
不過在山東地方,軍戶還不知道那麼多,詔旨之下,對浮山子弟來說,等於是子子孫孫都能替張守仁和張守仁的後人效力,這自然是叫人十分欣喜,因為浮山子弟們對張守仁的忠誠,不僅是自身,也是願傳諸於子孫的。
“賜‘徵虜將軍’印!”
“好,這太好了!”
一直為孫良棟幾個解說的曲瑞,此時也是面色激動,十分高興的樣子。
孫良棟幾個雖不懂,但看曲瑞歡喜,便也是十分高興的樣子。
懂行的山東文武官員們,也是忍不住交頭結耳,議論紛紛。
馮館對著兵備道李佑方低聲笑道:“張國華彩頭得的不小啊,皇上要壓一壓他的職,這勳、階散官已經給的無可再給,還加了太子少保……武職官加宮保,已經是無上恩寵了……還又賜了將軍印信……嘿嘿,不是總兵官,勝過總兵官哪。”
第三百九十七章 將軍(3)
這老兵痞算是吃醋吃大了,武職官加師、保的不是沒有過,但現在放眼明朝,還真是寥寥無已。
這種榮譽,原本就幾乎是文職官員的專利。
將軍號,那就更屬十分難得了。
明朝總兵官,開國初到中期前,都是勳戚顯貴充任,最少都是侯爵或是伯爵的身份任職大軍區的總兵,位高權重,除了總兵和爵位外,還會加上將軍號,以示尊崇。象世鎮雲南的沐家,除了黔國公爵位外,還有徵南將軍印信,對緬甸和雲貴土司,徵南將軍的印信有強大的威懾力,效果甚至在聖旨之上。
至於國初的徐達,更是最為尊崇的大將軍,因為十分難得,等於元帥,威望太高難以駕馭,在洪武之後,就不授大將軍號了。
現在的有將軍號的總兵,只有宣府總兵楊國柱為鎮朔將軍,大同總兵虎大威為徵西前將軍,不過這兩人的將軍號是因總兵而授,明中期總兵有固定鎮守地方,徵虜前將軍是遼東總兵,鎮西將軍為延綏總兵,徵西將軍為寧夏總兵,平蠻將軍為湖廣總兵,徵蠻將軍為兩廣總兵,徵蠻副將軍為交趾總兵。
張守仁的這個徵虜將軍,在幾個大將軍號和前將軍、副將軍之下,也不是專職總兵的八大將軍,但卻是將軍號中的第一位。
在他的徵虜將軍之下,才是平虜將軍、靖虜將軍、徵南將軍、平夷將軍等徵、平諸將軍。明朝將軍,徵在前,平在後,都是十分難得的武人榮譽,崇禎年間,總兵有六七十,總鎮總兵十幾個,能加將軍號的,也就是楊嗣昌出京為督師之後,加給左良玉的“平賊將軍”的稱號,為了這個將軍號,楊嗣昌在左良玉和賀人龍間左右挑撥,最後把自己都給玩死了,可見這種榮譽稱號的難得之處了。
左都督是武職極品,柱國和榮祿大夫是勳階極品,將軍號是榮譽極品,加上無可複雜的世職,種種賞賜,都是隻比封爵差一步,張守仁再立一次大功,就非得封爵不可了。
這樣的賞賜,也算豐厚,在場的浮山將士們,心氣是漸漸平復了。
“……銀牌一百面,鐵鞭三百根,表裡十匹,銀五千兩!”
五千兩的賞銀對朝廷來說算是厚賞了,盧象升掌十萬大軍,皇賞不過就是一萬銀子,浮山只是一個營,按朝廷的印象最多一兩千人,報上去不過是五千人,這賞格下來,算是極其優厚了。
只是浮山上下,都是一點表情也沒有……在戰時,各種補貼都算了,浮山步兵一個月俸祿能拿到三兩五錢,馬軍四兩五錢,賞的這一兩銀子,還真不算什麼。
“……其餘立功將佐,具報兵部,各有恩賞……”
一篇聖旨,到這裡自然是尾聲,不過麥少監話鋒一轉,又是大聲起來:“由張守仁帶領麾下將士,攜所斬醜虜首級,至京師獻捷太廟……欽此!”
到得此時,眾人面面相覷,眾人都是沒有想到,居然還有這麼一出。
第三百九十八章 欽差(1)
“臣,張守仁,永服辭訓!”
聖旨宣完,張守仁拜舞而謝,然後雙手將麥少監手中的聖旨接下來,接著便又有幾封恩旨,是恩賞城中官員的,張秉文等文武大員,各有溫旨褒獎,不過他們不及張守仁這麼耀眼奪目,暫時也就是誇讚罷了。
朝廷的好處,可不是那麼容易得的。
不過壞處倒是很方便,恩旨讀完,還有包括賜給張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