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齊楚各黨,先趕孫老頭回家,再攻東林六君子,最後秋風掃落葉,把東林黨打的元氣大傷。
敗給九千歲還能說是政爭失敗,崇禎早年時十七歲的皇帝十分信任東林黨,國事悉數委之,結果還是自己不爭氣,大臣無能,小臣貪汙,治國則國事江河日下,治軍則貪汙軍械糧餉,每戰必敗。
到現在來說,東林黨除了推出黨系色彩不那麼濃重的周延儒之外,也是實在沒有什麼好的人選可推了……
確定首輔之後,崇禎也是略覺輕鬆。在他早年的統治生涯中,有三個人是他覺得可資信任,能力和忠誠度都沒有話可說的,第一人便是溫體仁,然後是周延儒,再下便是楊嗣昌。
現在溫體仁是徹底失勢,沒有起復的機會,周延儒在朝,楊嗣昌領軍,崇禎希望,天下大局,能在這一年內趨向於好轉。
無論如何,他還沒有放棄中興大明,名垂青史的理想……
大事決斷,再有科道提起鹽場並山東鎮私設稅卡一事時,崇禎不願煩神,想了一想,便道:“滋事體大,有司不能徹查,著首輔北上時,沿途檢視,俟回京後於朕召對時回奏便是。”
大明首輔十分尊貴,張守仁的事交給六部或都察院,或是地方上的巡按去查,查辦人員只能自找難看,濟南之事便是如此,山東的撫、按根本沒有辦法和張守仁正面相抗,現在由首輔沿途視看,雖然無有前例,但倒也不失為一個妥當的辦法。
朝官之中,只有此番立了大功的吳昌時緊皺眉頭,感覺到崇禎的處斷大有不妥。首輔雖然尊貴,但權威也是建立在實力之上,而今周延儒剛剛復起,威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