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風起萍末 作者:幽雨

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日講的是《孟子公孫丑》,說的是為人臣的道理。做人要有勇氣是對的,勇往直前也沒什麼錯,但若一人身上,擔著千萬人的身家性命,負著國家社稷的重託,最要緊的是儲存自己,如果自己都保護不好,如何才能為國效忠,為民謀利呢?只憑一腔熱血是辦不成事的,朱由檢漫無邊際地想著。

“由檢,”戒尺拍在桌上,發出一聲響。

左光斗是個嚴厲的老師,學富五車自不必說,難得的是身為僉都御史,處於負責評判京城大小官員政績的高位能做到兩袖清風,眾望所歸,他自然被選為眾皇子師。老大由校性情頑劣,手心沒少挨板子,心中常憤恨不平。而他就不同了,一向被左師傅認為是可造之材,犯錯的處罰也輕。而且他的一些數百年後的見識言論,常駁得左光斗先生啞口無言卻不以為忤。

“老師,我有話說。” 朱由檢突然間來了勇氣,猛然站起來說:“有勇,可嘉。然為逞一時之勇,失卻生命,於國之大事無補,於民之大利有失,非我輩所輕易為之。國者,家也。萬民蟻聚,出薪供餉,共推主事。我等食民之供奉,當為民效勞,須知留住性命方能為民效命。故應有謀更為可貴,審時度勢,委曲求全,為國家留下薪火,待他日時機成熟,以智取勝。倘若為逞一時之快,血氣之剛,陷於蹉跎,於國為不忠,於萬民為不孝。聖人所言,為後代區解,不足憑。”

“世事無常,時移事異,我大明空有子民億計,山河萬里,坐擁兵甲百萬,卻連敗於滿州家奴,彼蟻螻之國、化外之邦也敢來欺我。想我太祖英雄一世,隻身投軍,驅除蒙元韃虜,恢復中華,祖宗泉下有知,當氣極罵我等為不肖。而今國事糜爛至此,非我輩不才,皆因我朝內奸臣貪吏百出,不是不能除之,乃鬥爭不得法也。一人意氣用事,反而壞了大事,唯有儲存自己,徐徐圖之,才能為我族類盡心力。”

左師傅聽了他這番慷慨陳辭,呆若木雞,半晌沒有言語,書館裡鴉雀無聲。沉默半晌,左光斗揮了揮手,無力地說:“皇上口喻,由校由檢兩兄弟即日起參與朝會,其他人放學吧。”

朱由檢知道這番話對他的驚駭是莫名的,他從小苦讀聖人詩書,將所學售與帝王家,心中只有為大義慷慨赴死,引刀一快,為人方正不阿,很少顧及自己的身家性命。這幾句話,如晨鐘暮鼓,直敲入他的內心深處。

下了早課,朱由檢呆坐在位子上想了好半天,理不出個頭緒。今天自己這些沒頭沒腦的話,對師傅的打擊是巨大的,或許會改變他性格上的某些弱點也未必可知。大漢民族從來不缺勇氣和智慧,近代日漸衰弱的罪魁禍首是那種以朱熹為首的儒學發揚光大,將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引入走不出去的牛角尖,還是由於封建王朝的痼疾,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官員的集體**墜落,自己打倒了自己?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所有熟讀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中國曆代上的每一個王朝興衰基本相同。在這三千年的漫長曆史長河中,時間對於中國人毫無意義。一個個王朝興起了,然後又沉寂下去,那些歷史人物上的名人和開國皇帝的經歷都大致相同。英明的君主的後代子孫大都昏庸無用;一代諍臣死了,死於他們效忠的皇帝之手,剩下的是奸臣、賣國賊在偷笑,孱弱的百姓不是最終奮起,就是接受其他民族的殺戮,然後是萬民的血淚,枯骨成堆,改朝換代。要改變這種輪迴,為將來的大明朝留一點元氣,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一代人,改變現存的這種制度。

等到朱由檢趕到皇極殿,殿外官員三三兩兩,還都在走廊上聊天。日上三杆了,還沒見到明光宗的影子。左副都御史楊漣和左僉都御史左光斗更是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是呀,前朝神宗皇帝不理政務多年,好不容易盼來了個勤政的新君,百廢待新,才上了幾天的朝,又遇上了這檔事。

“楊御史,有一個叫袁崇煥的今年進士,是如何安排的?”朱由檢一見到楊漣就問,他是負責監督官吏職位調動和安排的,應該瞭解情況。

“他現放為邵武知縣,不知王爺對此人為何如此關注?”楊漣眯起眼睛問。

“袁崇煥放一任邵武知縣可惜了。此人文武全材,胸存錦繡,堪可大用,假以時日,必為我朝棟樑。”朱由檢連連跺腳。

“不妨,他太年輕了,讓他去歷練歷練也罷。”楊漣的眼中閃過一道熱切的光芒,繼而轉為嚴肅。“老夫聽說王爺最近對與化外之國經商很有興趣,不知有否此事。經商曆來為君子不恥,與民爭利,有揹我朝教化,況且身為皇族貴胄,受人誹議,王爺請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