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慎重考慮過後,還是婉拒了,他不清楚這些人的水平,怎麼能貿然拿到商演上去呢。
商演的觀眾可都是花了大錢的,要讓這些人滿意,覺得票錢花值了,這可不容易。
非得是在小劇場磨練過很多次了,已經驗證過自己的水平的演員才能上去演出。
像臺灣來的這幫人都沒在向文社試驗過,何向東哪裡知道觀眾買不買票呢,萬一他們賣不出票去,那不是完蛋了。
再說就算勉強把他們弄上去,本著對觀眾負責,也為了維護向文社這塊招牌,何向東肯定也是讓自己演員唱主角,他們肯定變成是湊數的了,那樣反倒是不美了。
所以何向東還是決定把演出地點定在了小劇場內,就在天橋的四方茶館裡面。
接下來就是跟高笑相聲團那邊的對活兒交流,這不對活不知道,一對活兒發現問題大發了。
臺灣相聲因為是沒有得到過完整傳承的,很多東西都是靠他們聽廣播琢磨的,然後又根據當地人的欣賞習慣進行更改,所以他們的相聲的發展已經跟大陸很不一樣了。
他們的一些想法反倒是跟馮爺比較像,馮爺一直在推動泛相聲化理念,豐富相聲表演形式,甚至要把相聲小品化,他現在都不怎麼說相聲了,反倒是演小品居多。
原先他的這套理論雖然沒少捱罵,但還是比較有市場的,畢竟前些年的相聲太不景氣了,太多人想求新求變了。
誰知道半路跳出來個何向東,結果他還是憑藉傳統相聲紅透半邊天的,那些求新求變的沒什麼搞頭,這個保持傳統的反而出息了。
所以馮爺現在就尷尬了,雖說他還在推行他的那套泛相聲理念,但是現在已經很不吃香了,也就是幾個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