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這些可怕的事故出現,避雷設施、驅鳥裝置、防風防冰設計和國家法律沒能阻止以上這些存在,輸電線路就會出現最為可怕的斷線、短路故障,出現過電壓、過電流等等非正常現象,瞬間的大電流將像海嘯一樣席捲而來,最後就是突出一個“炸”字,炸了你還不算完,連鎖事故才是最可怕的,一個連著一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炸下去。
所以在輸電線路上配置繼電保護裝置是絕對必要的,而線路保護之所以比發電機和變壓器保護要簡單一些,原因就是他需要觀察的引數和計算原理相對簡單。
假設A、B、C三個點配置開關和繼電保護,其間是輸電線路,這會兒由於種種原因,在某處發生接地故障了,如何捕捉到這個故障點在哪裡,而後自動切斷有關的開關呢?
這是輸電。所以很自然地我們要看電壓電流,為了更科學和簡化,我們選擇只看他們的比值,也就是電壓除以電流,也就是U/I,得出一個叫做阻抗的數值。Z。
這是一個多麼經典的公式,一個叫歐姆的傢伙最先發現了這個公式,於是出現了中學課本中的一個大家都很喜歡的簡單公式R=U/I,意思就是電路中,電壓除以電流可以得到電阻。那麼線路保護主要用的其實就是這個公式,阻抗其實就是電阻,線路保護透過不斷捕捉“電阻”,來確定這段線路是否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兒。
一旦“電阻”偏離標準值足夠大,線路保護就可以確定是我們這裡出事兒了。於是就會發出跳閘命令,斷了我一個,保護全大家。
回到A、B、C三個點之間,假設事故點在A與B之間,那麼由於三個點距離較近,A、B、C三個點的保護裝置都會捕捉到這個變化,A點與B點的保護裝置經過計算分析判斷是區內故障,同時在幾十毫秒之內發出跳閘指令;C點的保護裝置同樣在計算分析。它判斷是區外故障,不屬於自己管的事。所以按兵不動。這樣,A點與B點的開關跳開,C點也就避免了遭殃,繼續保持閉合狀態執行。
到這裡可能有個地方很難理解,A與B之間的線路都斷了,你C點還閉合著難道有什麼卵用麼?
需知。電網電網,那是一張網,四通八達像蜘蛛網一樣,線路錯綜複雜,A點的電要輸送到C點。並不止B一條通路,切斷了出現事故的AB線路,電力將從其它線路繼續傳送,保證了整個電網的安全穩定。
因而,核心值是阻抗的線路保護,原理相對簡單,在最基本的狀況下,你只需要算出這個阻抗,而後根據這個值的狀況判斷是否是區內事故就好了。
當然這也只是相對的,在實際工況中,還要捕捉頻率、方向等一系列資料,分成上百種情況分別計算考慮,最終計算出最科學的行動效果。
這也就是軟體系統要做的事情,理工男與程式猿發家致富的希望所在。
而現在,常江所提出的一系列簡化,就是面對這個軟體系統的,在長年的發展中,微機保護就像作業系統一樣越來越高階,從WIN3。1到WIN95,再到XP和7,越來越多的功能湧現,必須智慧測量事故距離,透過通訊網路和其它保護互通分析等等。形象地說,張逸夫給出的方案也許是WIN95,但現在還是DOS時代,你只需要做出WIN3。1就足夠當大哥了,直接出WIN95不僅你累,用的也人累,你也很難再超越自己。
“這些簡化都可以,但能留下擴充空間的,最好留下。”張逸夫聽過常江的介紹,掃視著新方案說道,“比如網路通訊這塊,軟體部分可以先不做,但埠要留出來,保證我們透過版本更新就可以升級出新功能。”
“嗯……”常江皺眉道,“可這樣,在微機保護的物理埠和工業設計上……”
“留出空間。”張逸夫肯定地點了點頭,“自動化和通訊的發展,比咱們想象的要快。”
“那好吧,這部分我們再完善設計。”常江嘆了口氣,先不爭論這件事,轉而望向了不遠處的那臺裸機,他心中雖然不願意承認,但張逸夫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正確的,正確得讓人難以理解,“我們在最近的除錯中,已經試驗過手動輸入各種引數反應,觀察動作情況,效果出色得嚇人,你給出的那套演算法與模型,很多地方我都不理解,只是照著寫下去,我本以為進行除錯的時候需要不斷地修改與重做,卻沒想到,穩定性幾乎是滿分,偶爾有問題,也都是我們程式設計上的失誤,跟演算法原理沒有任何關係。”
“過獎……”張逸夫不知道怎麼回答了,他可千萬別問演算法上的細節,自己死也解釋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