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整個作品中還有另外一條線索,是魔族帶領整個族人與控制著地下世界的亡靈族鬥爭,最終重返地面,卻又全部被消滅的故事,同樣顯得血性十足,讓人不能自已。
哪怕我們不評論別的,相比起某些作品來,今何在的《若星漢天空》更像一部典型的玄幻小說。那其中的戰鬥與爭執,充滿了血與淚的廝殺,每個角色的選擇與犧牲,都激盪著讀者的心靈。
如果僅限於此,今何在無法如現在這樣得到那麼多那麼高的評價,他的作品的魅力在於他始終懷著某種顛覆的想法。或許還有讀者記得他在《悟空傳》裡借唐僧的口說出的:“我要這天再不能遮我的眼,我要這地再不能埋我的心,我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我要這滿天神佛都煙消雲散。”而今何在在作品中,也明白表達了對神佛,對掌控一些的那些神明們的輕視與懷疑。正義與邪惡,是非對錯彷彿都不那麼明晰了。在《若星漢天空》中,神明沒有如何出現,出現的是名義上為神所創造或者為神所遺棄的種族,還有這些種族中的個體之間的爭鬥。同樣,今何在沒有給出定義,誰是正義的,誰是邪惡的。在作品中,那些自詡為正義的人有自己的陰暗面,有各自的鬼胎。領導他們的聖騎士康德,以強力鎮壓他們,指揮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卻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讚賞。那些所謂的邪惡的魔族,在“重返陽光之土”的遠征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似乎更為正義更為正當,他們為了一個簡單的理想,一個簡單的目標奮戰到死的決心,足以當地面上的那些騎士汗顏。閱讀小說的同時,筆者一遍遍思考,究竟是誰比較正義,是誰比較邪惡,這個標準究竟是如何確定的。
今何在的《若星漢天空》中,最終沒有解釋任何問題,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只是借書中女主角雲迪的口,說:“孩子……如果你能出生……不要在承受你父母一樣的命運!把所有的神踩在腳下吧,為了他們給你父母降下的痛苦。如果他們不降予眾生他們的憐憫,那麼就讓他們自己去憐憫自己吧!你不要再墜入深淵,你要站在高峰之顛,你要讓大地上的眾生看到,你的父母沒有墜入黑暗,他們這一生都光明而正直!”只有這一段,才讓人恍然覺得,那個蔑視神明的今何在躲在作品背後,冷笑著。
………【評論:另一種結局的結局】………
BY小易
在命運之輪開始轉動之時,沒有人能預測什麼。誰也無法預知未來,即便最終的結局貌似相同,也總有一些東西脫軌而去。
我想到北島的詩: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為了在審判前,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一個想要改變命運、想要戰勝體內魔神的人,想來便該發出如此的吶喊。
然而康德不是。他以怯弱而卑微的姿態面對著自己和魔神,他始終不肯使用魔王的黑暗力量,是出於內心對那無法遏制的力量的恐懼,是怕徹底失去自我,還是僅為了維繫一個不切實際的諾言。
察看命運的軌跡,康德以一種難以想象的方式對抗著這被過早預知的命運。他甚至採用了放縱的姿態,消極地等待著即將來臨的一切。他嘲笑那嘲弄他的上天,然而卻無法徹底泯滅那一丁點可憐的感情。
雲迪愛康德嗎?若他不是被命運和魔王捆綁在一起,雲迪還會這樣掛懷他嗎?雲迪先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現,然後卻等待康德的拯救。她將一切希冀放在康德的身上,這是依賴還是愛呢?在雲迪的生命裡,康德是無法替代的中心,他漸成為一個精神的支柱,一種信仰的力量。而這可以稱作是愛嗎?
百亞呢?對魔王敬仰的百亞在最後讀懂了魔王的心思,她阻止康德使用黑暗的力量,因為她知道,如果有另外一個結局,魔王並不希望成為魔王,他想要逆轉這命運,那個坐在陰暗裡的人,只希望自己是康德,永遠不成為魔王的康德。而那個魔族少女百亞呢,她問:我和雲迪,你選擇誰?聽到康德言不由衷的話賭氣而去的少女,最終選擇為捍衛康德而死。她愛康德嗎?或者只是一種敬仰?
然而,雲迪和百亞的生命中,都已有值得她們犧牲自己的信仰了。這信仰來自康德。而這信仰本身,卻是缺乏信仰的。面對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