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閃過這麼一個奇葩的想法。
他努力把雜念從大腦中驅趕出去,進入了一個噴子的心流狀態:
“請‘對方辯友’不要偷換概念,我剛才說的是‘人類的進化本能,會導致從小一起長大的異性之間,產生性厭惡的排斥’,而你卻把外延擴大到了‘德國骨科’的範疇。
你不覺得這兩個概念完全沒有互相包涵關係麼?前者說的是人的生活經歷,後者說的是人的血緣。”
田海茉一怔。
本來麼,她也只是心血來潮,想跟馮見雄隨便辯一下。聽馮見雄居然喊她‘對方辯友’,她是有點不開心的。
不過,僅僅一瞬之間,她覺得這樣也挺有意思的,有一股莫名的刺激感。
於是,她假裝起身洗漱,然後偷偷拿過自己的電腦,悄悄百度了一下馮見雄提到的那些學者。
百度不到。
只能谷歌之,直接查英文。
這次有了,而且還能順帶著檢索到很多相關文獻。
田海茉也是專業的辯手,對於扯虎皮拉大旗的本事很是在行,稍微囫圇吞棗看了一會兒,就知道怎麼反駁了。
“對方辯友,你覺得決定性吸引還是性排斥,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而和血緣無關咯?那請問你怎麼解釋1995…7的《british…journal…of…medical…psychology》上,關於‘遺傳性性吸引’的論述呢?
那上面的研究可是清清楚楚表明,異性之間因為遺傳性狀高度相似而帶來的性吸引力,是非常強的。古代的表親婚姻之所以那麼多、而且多半還很和諧,就是因為男女雙方之間有性吸引力。只是因為倫理的限制,才沒有導致更可怕後果的發生。
你現在卻直接否認了遺傳性性吸引的的存在,那你置《雷雨》、《滿城盡帶黃金甲》乃至那些瓊瑤劇於何地?你以為它們都是小說和劇本,是瞎編的?可是那些‘祝有情人終成兄妹’的悲劇,在歷史上可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有原型背景的!”
田海茉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不過其實並不是很嚴密沒辦法,她只是假裝洗個臉的功夫,偷偷谷歌來的。能組織成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
“沒想到你還涉獵挺廣的麼。可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馮見雄讚了一句。
在沒有逼乎的年代,能僅靠谷歌、這麼快回答出這些現編的答案,說明應變能力已經很強了。
馮見雄繼續解釋:“遺傳性性吸引這個概念,當然是存在的,我剛才並沒有否認。我只是說‘生活經歷和血緣’是兩個獨立起作用的範疇。
綜合我說引用的普賽。伍爾夫《論近親繁殖厭惡心理與基因吸引綜述》,以及你剛才舉的那一期《british…journal…of…medical…psychology》上的相關研究,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這樣描繪:
首先,異性之間,對於和自己遺傳性狀特別相近的人,確實是很容易產生吸引和好感。這種吸引和好感的機率如果量化一下,大約是完全沒有遺傳性狀相似性的普通人之間的幾十倍。
可是,人類並沒有因為近親繁殖而滅絕,這說明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有一套抵消這種遺傳性性吸引的反面機制那就是我剛才說的‘從小、尤其是性成熟發育期那幾年裡,共同生活的經歷’,這種經歷會導致人產比‘遺傳性性吸引’更強大的性厭惡和排斥,從而防止兄妹或者姐弟之間產生那種想法。
其實,哪怕不從嚴肅的學術角度來辯論這個問題,僅僅說生活經驗,這個問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異性之間的性吸引力的產生,很重要的一點是最開始要神秘和陌生。
正如我們常說的戀人之間真正的熱戀期只有18個月,18個月後多巴胺的分泌量會消退、激情會褪去。如果有責任性的男女,在啪啪後18個月還沒有分手,那只是因為他們利用自己的責任感,把激情之愛轉化為了淡泊悠遠類似親情的感情。
而青少年性成熟期那幾年就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就會缺乏這種因為神秘陌生而產生的激情吸引你想想,如果一個男人,你還沒來得及想到和他**,就已經連續好幾年跟他一起吃喝拉撒睡,他會肆無忌憚在你面前排隊上廁所,連放屁都不掩飾,你還會對他感興趣麼?不覺得倒胃口麼?”
“你這麼一說……倒也似乎不無道理。”田海茉沉吟著,居然忘了反駁,主要是這番道理確實說到她心裡去了。
果然對男人,還是要先保持點神秘感,上過床了才能慢慢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