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會昌形勝,闍山峙於前,明山擁於後;左右群峰,排列雲障。綿水東來,湘水南下。山圍四固之險,水橫玉帶之清。秦牧帶隊出城後不久,就要翻山越嶺,好在珠蘭鎮離縣城只有十來里路。
沿途所見,百姓住的還多是臨時搭建的窩棚,滿臉菜色,生活還極為艱苦,很多人是靠少量的賑濟糧和野菜充飢;
然而百姓的精神狀態卻都很好,甚至可以說人人都處在一種亢奮狀態之中,這種亢奮的精神狀態和艱難的生存環境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反差,讓人難以置信。
之所以形成這種詭異的反差,關鍵便在“土地”二字之上,秦牧的分田分地舉措,使大多數百姓都分到了田地,現在生活雖然還很辛苦,但有了田地,百姓就看到了希望。
他們拖著疲憊的身子,辛勤地在自家剛分到的田地上翻耕播種,就連房前屋後都種上了番薯;
蕃薯自萬曆年間傳入大明後,因其種植簡單,適應性強,產量高,可充穀食之半,經過幾十年時間,在福建、廣東、浙江、江西、山東等地傳播已經很廣,民間種植本已不少,只是之前沒有由官府推廣,如此大規模種植過而已。
由於番薯諸多優點,正是災後最理想的過度作物。不光是會昌,如今整個贛州府都在大量栽種。
為了早些有收成,有些百姓甚至夜裡也不歇息,趁著月色在地裡沒日沒夜的勞作,秦牧聽說此事後,很是感動,特別拐往尋訪,除了口頭表揚之外,還給了一兩銀子以示鼓勵。
有如此勤勞的百姓,只要給他們一個安定的環境,什麼苦難不能撐過去呢?
對於秦牧來說,斷案還是其次,巡視地方上的“土改”工作才是重點,每過一地,都會仔細瞭解情況,所以這十幾里路,他竟走了近三個時辰。
到達珠蘭鎮南田村後,秦牧立即對呂謙被侵佔田地一案進行實地詳察,昌謙是珠蘭鎮最大的地主,家中有田地六千三百二十畝,現在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