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3 / 4)

小說:明揚天下 作者:冷如冰

但問題在於,讓文官御史去管兵備,萬一有事往往不起作用,那麼設立兵備道豈不是多此一舉?

秦牧和大臣們討論了許久,最後採取一個折衷的辦法,讓兵備道平時轄於布政使衙門之下,由按察使司監督。一但有戰事,則自動歸由都指揮使司指揮。

這類似都五軍都府與兵部分掌統兵權與調兵權,平時兵備道轄於布政使衙門下,讓“政”凌駕於“軍”之上,有利於地方穩定。

一到戰時,自然是以“軍”為主,兵備道主動歸於都指揮使司指揮,避免外行指揮內行。

這麼做自然也有很多常弊病,但每項政策,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弊端,關鍵看它合不合事宜。

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

PS:七十多年前,我祖父寄回最後一封信,說他被編入了遠征軍,入甸之後就再也沒有音訊傳回,昨晚無意中在網上得知,雲南騰衝縣有座“中國遠征軍名錄牆”,於是想辦法讓人查了一下,名錄牆上有我祖父的名字,何光武,二等兵。只是現在還不能確定籍貫,也就無法確定是否同屬一人。

得知這個訊息後,我一夜難眠,恨不能立即到騰衝去看看,不過說來不怕大家笑話,上個月的稿費收入很微薄,來回的路費加上要住幾天查證一番的話,一個月的收入都不夠,只能再攢攢了。當年多少鮮活的生命,為了那場全民族的抗戰拋頭顱,灑熱血。可是,家裡人卻連個死訊都收不到。我祖母年輕守寡,是個信佛的人,七十年間,時常去求神問鬼,只想知道我祖父是生是死。還記得前年,九十多歲的祖母彌留之際,還在迷迷糊糊的唸叨,說看到我的祖父站在床邊。那時是半夜,我聽了她唸叨,嚇了一跳,隨後忍不住淚如雨下,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的牽掛有多漫長啊,我相信,祖父犧牲前最後一個目光,一定是投向家鄉的,可家裡人至今連個死訊都收不到

不說了,再說淚水又下來了

(未完待續……)

第461章 關中和山東

******

確定裁撤哪些地方衙門,以及裁撤的辦法和步驟之後,大朝會散去。

秦牧匆匆用過午膳之後,又召集內閣輔臣與六部尚書,小範圍討論下一步的軍事政治戰略方針。

兵部侍郎顧君恩說道:“隨著壽州收復,淮河防線已經鞏固下來,徐州方面,就象一柄伸出的劍鋒,沿京杭大運河向北,可以威脅山東,如果是沿黃河水道向西北方向推進,則可以威脅開封、鄭州等中原腹地”

“慢著!”戶部尚書一聽顧君恩滔滔不絕的話,立即打斷道:“秦王,臣雖然不懂軍事,然但凡國之用兵,需張馳有道。我大秦這一年來,七萬大軍北伐河洛,二十萬大軍東征江浙。這次又出動十萬大軍收復淮南,雖然後二者勉強算得上內線作戰,但因調動的兵力的數量龐大,同樣損耗了大量的錢糧。

秦王,並非臣要拖大軍後腿,實在是現在國庫支出太繁重了。除了軍需開支外,還有皇城的工程”

“劉尚書,皇城的工程你也拿來說,我大秦百姓可是捐獻了近千萬兩,皇城的建設預算才四百萬兩,這不是還有大半節餘嗎?”顧君恩打斷他道。

劉伯全氣呼呼地說道:“顧侍郎,你這是假裝不知道還是真的傻?實不相瞞,銀子國庫裡是還有些,但前方將軍士靠啃銀子能充飢嗎?

糧食,現在關鍵是糧食緊缺。修建皇宮的勞力有七八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你知道嗎?前方將士的軍糧,還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需要賑濟,不這是有銀子就行的,再多的銀子,你也要能把它變成糧食才行啊。

朝廷的倉儲都快空了。不能再動了,現在主要是靠向民間購糧支撐著,顧侍郎知不知道,朝廷大量向民間購糧,會導致市井之間糧價飛漲,普通百姓負擔會因此加重,民以食為天,再這麼下去,民怨會沸騰的”

顧君恩被劉伯全駁得啞口無言,作為兵部侍郎。他考慮問題更多的是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平時太倉裡有多少存糧,那是戶部的事,他也沒有資格過問。

秦牧安慰道:“劉尚書,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本王今日請各位大臣前來,只是想商討下一步的戰略部署,並不是要立即興兵北上。”

劉伯全還有些不放心地說道:“秦王。不是臣下拖大軍的後腿,實在是這糧草真的不多了,現在離來年夏還有大半年時間,若是再舉兵北伐。必定導致糧價飛漲,民生越發困苦。因此臣不得不提醒秦王,請秦王恕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