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寂寞的慰藉!所以,往往對天長嘆:真愛難覓!呵呵。。。。可笑,可笑!悲哉,悲哉!
操到易州時,郭嘉已死數日,停柩在公廨。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回顧眾官曰:“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嘉之左右,將嘉臨死所封之書呈上曰:“郭公臨亡,親筆書此,囑曰:丞相若從書中所言,遼東事定矣。”操拆書視之,點頭嗟嘆。諸人皆不知其意。次日,夏侯惇引眾人稟曰:“遼東太守公孫康,久不賓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為後患。不如乘其未動,速往徵之,遼東可得也。”操笑曰:“不煩諸公虎威。數日之後,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諸將皆不肯信。卻說袁熙、袁尚引數千騎奔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本襄平人,武威將軍公孫度之子也。當日知袁熙、袁尚來投,遂聚本部屬官商議此事。公孫恭曰:“袁紹在日,常有吞遼東之心;今袁熙,袁尚兵敗將亡,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若容納之,後必相圖。不如賺入城中殺之,獻頭與曹公,曹公必重待我。”康曰:“只怕曹操引兵下遼東,又不如納二袁使為我助。”恭曰:“可使人探聽。如曹兵來攻,則留二袁;如其不動,則殺二袁,送與曹公。”康從之,使人去探訊息。卻說袁熙、袁尚至遼東,二人密議曰:“遼東軍兵數萬,足可與曹操爭衡。今暫投之,後當殺公孫康而奪其地,養成氣力而抗中原,可復河北也。”商議已定,乃入見公孫康。康留於館驛,只推有病,不即相見。不一日,細作回報:“曹公兵屯易州,並無下遼東之意。”公孫康大喜,乃先伏刀斧手於壁衣中,使二袁入。相見禮畢,命坐。時天氣嚴寒,尚見床榻上無裀褥,謂康曰:“願鋪坐席。”康瞋目言曰:“汝二人之頭,將行萬里!何席之有!尚大驚。康叱曰:“左右何不下手!”刀斧手擁出,就坐席上砍下二人之頭,用木匣盛貯,使人送到易州,來見曹操。時操在易州,按兵不動。夏侯惇、張遼入稟曰:“如不下遼東,可回許都。恐劉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級至,即便回兵。”眾皆暗笑。忽報遼東公孫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眾皆大驚。使者呈上書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重賞來使,封公孫康為襄平侯、左將軍。眾官問曰:“何為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遂出郭嘉書以示之。書略曰:“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眾皆踴躍稱善。操引眾官復設祭於郭嘉靈前。亡年三十八歲,從徵十有一年,多立奇勳。後人有詩讚曰:“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樑棟傾。”操領兵還冀州,使人先扶郭嘉靈柩於許都安葬。
這一大段裡面有兩點我是很想說說我的感受的。一個是郭嘉,一個是在處理的急緩問題。先說說郭嘉吧。郭嘉對曹操的事業是很得力的。郭嘉到死的時候,還留了信,儘自己最後的一份力量和責任為自己的主人服務。這樣的精神是我們很缺的。站好最後一班崗和意識和責任感,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太缺了。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生活,對自己的愛好什麼的。我也做不到。唉,我也該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了。我相信我可以把這一點做好的。你們呢? 一起吧。
現在來說說在處理事情的急緩問題,在上面的那一段引用裡面。曹操是採取了郭嘉不攻打公孫康的建議的,所以,不耗一兵就拿下了遼東。這裡除了郭嘉的分析正確和對事態的瞭如指掌外,還是有個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態度,處理事情的態度的技巧在這裡的。有很多事情,其實,我們如果不操之過急,讓對方/事情有個緩解的時間和餘地,對方/事情自然而然的就會自動解決的了。可如果自己要強硬來的話,往往就適得其反。我們的感情,我們的生活,家庭裡面和父母的相處等等,我們是有很大的體會的。我相信你和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只是大多數都是擺心裡,沒有說出來罷了。其實,在我這段感情裡面,和她吵架,和她到了現在這地步,都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可能是太愛了,管得太過了,把對方逼得太緊,完全的失去了愛的感覺,成為了對她的束縛和負擔、壓力。所以,我被她狠狠的反咬了一口,自己把自己傷了。自作自受!我也相信她是愛我的!可我就是失去了理智,完全的失控了,我能怪她嗎?回想起來,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錯!
所以,現在自己精神恍惚的,唉,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走出來,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