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積厚流光’之匾。結果他們的兩個小兒子和一個孫子又考上了‘秀才’。其古墓有一對聯:‘案多黃卷曾傳子,篋有熊丸又授孫’。從此,‘丸熊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這裡也人才輩出,書香門第之家比比皆是,但卻無一人做官。”
看完了古墓,導遊指著一小山介紹道:
“在擁有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的廖賢河畔,有一處景觀,名曰:‘公公背媳婦’山,景觀形狀酷似兩個人的軀體。關於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樓上古寨的居民為逃避洪災,都全遷移到對面的山上,一般都是每個家庭中的男人揹著女人淌過廖賢河,爬到山上去,而有一家人只有‘公公’和失去丈夫的‘媳婦’,所以‘公公’擔起了背媳婦的重任,長此以往,‘公公’與‘媳婦’之間產生了感情,這種感情是不被人祝福的,被視為綱常混亂,遭到了村民的唾棄。有一天,膽大的‘公公’還是不顧眾人的反對,背上了‘媳婦’,一瞬間,電閃雷鳴,‘公公’的腦袋不知怎的‘譁’地一聲響掉到了廖賢河內。直至今天,‘媳婦’仍在‘公公’的背上,似乎在向人們展現這段感情。
“好了,吳總,我們來樓上古寨都老半天了,但一直還沒有真正進到古寨去,按下來我們便進古寨去,體會一下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小寨的獨特魅力。不過呢,在進入古寨之前,還有一處景點我們要經過,那就是‘楠桂橋’,它建於明末崇禎二年(1629年),橋身由一整塊青石板組成,長約三米,厚約零點三米,重約二十噸。據說是從三公里以外的山上採下來的,我們難以想象這裡的古人是如何利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創下這奇蹟的。因前面有一棵楠樹和桂花樹,因而取名‘楠桂橋’。兩棵樹高大挺拔,四季常青,相距十多米,就像一個別具一格的寨門,但這兩棵樹不幸在十幾年前被大風颳斷。
“據說楠桂橋是周國禎出資修建的,這是在他六旬得子後,為敬天地,禮神明,扶難濟急,無善不為的情況下而建的。”
過了那石板橋,導遊黃桂蓉說道:
“吳總,我們走了一段路,是不是有點渴了?想不想喝一口山泉再繼續前行呢?如果想的話,下面我帶大家去喝‘天福井’的甘泉吧!天福井由民眾集資修建於民國二十七年,井水從龍舌狀的水孔中流出來,經兩口露天井再流向遠方,泉水清涼甘甜,從不渾濁,也不枯竭,泉水養育了這裡的人民,當地老百姓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天福井的井水會給你帶來六大好運:添福、添壽、添運,升官、發財、泡妞,各位可一定不要錯過哦!”
吳總一行真的人人都嚐了一口天福井的井水後,便跟著黃桂蓉沿著山路,進入了古寨。導遊黃桂蓉介紹道:
“古寨坐東北面西南,依山而建,其整體佈局為“壽”字形結構,所有巷道均為青石鋪就。暗藍而溜光的青石板路古樸狹長,幾百年來一直躺在這幽深靜謐的古巷,沒有怨言,沒有呻吟,送走古人,迎來今人。在青石板兩旁,是清一色的青瓦木屋,都是明清建築,在這樣一個大寨裡,沒有一棟磚房,更不用說現代裝飾材料。家家戶戶的木窗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或梅花、或蜻蜓、或蝴蝶、或喜鵲,全是吉祥物,表現了村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門和香龕上的對聯與其他鄉村迥然不同,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詩書堪稱精品,且看周正典家由他自撰的香龕的對聯為:清晨朗誦堯夫句;靜夜恭焚聞道香。堂屋中柱對聯是:做明白人在倘佯中保留正氣;作平凡事於關節處乃有典型。‘正典’二字嵌入對聯,十分自然而巧妙。周正典在現今的石阡知名度頗高,曾經在縣直某部門供職,不僅詩書有大家風度,且打得一手好算盤,他能將算盤頂在頭上,左右開弓十分嫻熟地撥弄珠子,而且分毫不差。
“樓上古寨不同其他村寨的地方還在於他的房屋格局,‘歪門斜道’是這裡的‘一怪’,也就是各家各戶的龍門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歪門四合院據說是以前大戶人家財不外露的體現,並反映出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不誇張、不張揚、含蓄平實的個性,隨處可見的、永遠歪著開的‘八字’龍門,始終不渝地等待著遠方客人的到來,整個古寨展現出一種寧靜、詳和之美!
“古寨中還有一座特色民居,明代馬桑木古建築,這是樓上最古老的民居之一,始建於明代中期,據說是用馬桑木修建的,清咸豐十一年(1862年)被苗教燒燬房屋時有幸得以完整的儲存下來。大家都知道:馬桑木是一種不易燃燒的木材,且非常矮小,所以這座古居看起來給人一種空間很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