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去篩茶,
哥哥你來噠,
丑時郎要去,
扯著郎的衣,
不做山中的無情鳥,
不聽籠裡的黃昏雞,
天亮奴送你!”
很多痴情的土家妹子由於封建家長包辦了她們的婚姻,使她們在女兒會上釀成的愛情美酒變成了流不完的淚水:
“六杯酒兒斟三雙,
上瞞爹來下瞞娘。
瞞住哥哥和嫂嫂,
免得奴家守空房。
三杯酒兒進花園,
手攀花樹淚漣漣。
花開花落年年有,
哪有人老轉少年?
十想我的命,
命運不如人,
堂前高掛一根繩,
早死早脫生……
“樹葉兒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又不知過了好多年,女兒會變了,變成了這裡土家青年嚮往的‘女兒會’。在‘女兒會’上開始了對歌相親。其程式分為對歌相親、考驗定親、拔河爭親、拜堂成親四部分。土家青年男子向自己心儀女子發歌,以歌代言,傾吐心中愛慕之情,姑娘若看中男子,則向自己的如意郎君拋香袋。另外,土家青年男子以拔河比賽競選女婿,準姑爺要過吃土家蓋碗肉、抵竹竿關,男女雙雙“邊邊會”。另外,哭嫁、撞鐵門檻攔車馬等風俗也別有情趣。小夥子看中了人家姑娘,就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方父母若同意後,就擇吉日由女方哥嫂、弟妹陪同看男方家裡,叫‘看門戶’。滿意同意婚事就訂親,雙方家人請人‘合八字’,並將男女雙方合的八字寫在一幅紙上,各執半幅作為婚約憑證,叫‘換庚貼’。換庚貼後,男方根據女方長輩多少,準備相應的信(肉)、茶食(酒、麵條、餅乾等),由長輩或哥嫂弟妹陪同到女方家認親、行禮。自此,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朝拜。婚事確定後由男方籌備彩禮,女方置辦嫁妝,由媒人去女方家商量成婚一事,叫‘求喜’。在婚期的頭天,男方將彩禮送到女方家叫‘過禮’。晚上,男方宴請親朋中未婚子弟九人伴新郎飲酒歡歌叫“陪十弟兄”。
“土家姑娘在出嫁的頭天晚上,須將臉上的汗毛扯淨,將頭髮在腦後梳成圓鬢插上玉簪,叫‘上頭’(也叫扯臉),然後設宴由九名未婚女子陪宴叫‘陪十姊妹’。陪‘十姊妹’一般都是新娘的閏中密友,陪將要出嫁的姑娘聚在用幾張大桌子拼成的臺子旁,即興歌舞,表達姑娘們對將要成婚的夥伴的祝福與依依不捨之情。”
(未完待續。。)
第四五九章 女兒會(一)
“姑娘出嫁時唱《哭嫁歌》,傾訴父母哺育之恩,兄弟姊妹手足之情,對家鄉的依戀。哭嫁時,女方姐妹、哥嫂、母親、親友陪哭。新婚夫婦拜堂後,由新郎把新娘背進洞房叫‘背親’。新婚夫婦三天後要回孃家向祖宗牌位磕頭,與爹孃見禮,飯後,新郎新娘三天後返回,這叫‘回門’。
“土家姑娘出嫁時的哭嫁,格調新穎,是土家族獨特的且別具一格的習俗。哭詞長短成句,有代相傳的,也有即興之作,大都富有詩韻和樂感。其文詞巧妙,寓意深刻。內容上有對舊制度的抨擊,有對媒人的揶揄,有對舊情的抒發,有對山川的的懷念,有對婦女的讚頌,有對未來的憧憬。比如下面的《哭爹孃》:
“在娘懷中三年滾,
頭髮揮白許多根。
青布裙來白圍腰,
背過幾多山和坳。
布裙從長背到短,
這山背到那山轉。
又怕女兒吃不飽,
又怕女兒受風寒。
為置嫁妝操碎心,
只因女兒生錯命。
哭聲爹來刀割膽,
哭聲媽來箭穿心。
只道父母團圓坐,
誰知今日要分身。”
羅叔叔邊講邊哼唱,旁邊的高滿臉地不高興,說道:“男客,你是什麼時候學會這些的?”
“右客,你怎麼說我是什麼時候學會的,我本來就會。”羅叔叔回答道。
羅思思在旁說道:“爸爸、媽媽,你們別扯遠了,爸爸你快繼續,等會兒哥還要去他師傅家學山民歌呢!”
羅叔叔不再說什麼,他說道:“這《哭嫁歌》的內容太豐富,姑娘出嫁時,在過去的大戶人家要哭十天半月,就是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據說也要哭過兩三天,哭兩三天那該有多少的內容要哭出來!好了,你們聽下面這首《勸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