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部分(2 / 4)

小說:希望與圖騰 作者:花旗

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清晨,姑娘們到菜園採來半籃蔬菜,洗淨,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樹下,等在那裡的小夥子們伺機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便與姑娘約定還籃日期,屆時回贈水果與布料。從前有對青年男女相愛,而女方媽媽將她許給一富商,定於三月初四出嫁。初三這天,相愛的這對情侶在莫嘎樹下,悲憤欲絕,跳潭殉情。為紀念他倆,每年三月三,當地青年便來到這裡吹笙對歌,掙脫了包辦婚姻的枷鎖。

第四是苗族。苗族的“三月三”又稱“挑蔥節”,是從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戀愛節日演化而來,據傳每到三月三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蔥為名彙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親相愛,邊挖野蔥邊說話邊唱苗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夥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後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第五是瑤族。瑤族的“三月三”又名“乾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

瑤族,也以三月三為歌節,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類的。

第六是布依族。許多的布依族人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這些布依族人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裡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三月三”又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活動一開始,先將牛或豬宰殺,這時各家各戶就將預先備好的錢紙多的十幾張,少則五六張拿去沾上牛的鮮血,預備以後拿去掛在田中或地頭,說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轄,野鬼不敢侵佔,病蟲諸災不敢入侵,保證糧食豐收。人們點燃香火和紅燭,石桌上擺著祭品(非有花米飯不可),寨老站于山廟前臺階上高喊:“敬祭開始!”臺下的村民成階梯狀面對社神,神色凝重,氣氛肅穆,山林寂然無聲。在寨老的帶領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讀神靈的告誡和村規民約,並徵詢大家的意見。異議統一後,每人在廟前跪下承諾不踐約、遵村規,否則將受到山神的懲罰。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第七是畲族。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裡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

相傳在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各族人民起義,在一次戰鬥中被困在山上。由於沒有糧草,起義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他們靠吃一種叫“烏稔子”的野果充飢,堅持了幾個月,在次年的“三月三”衝出包圍,反敗為勝。為了紀念這些畲族英雄,以後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就吃“烏米飯”作為紀念。“三月三”前後是春耕,所以吃“烏米飯”也有禱祝豐年之意。

第八是黎族。黎族人的三月三,是黎族傳統的郊遊節。相傳洪水時期,天妃和觀音兄妹,飄泊在五指山區,倖免於難。為了傳宗接代,妹妹臉刺花紋,使兄認不出來,配成夫妻,生兒育女,刀耕火種,使五指山富饒起來。此後,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帶上竹筒香飯,手打花傘,來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會於曠野上,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飯,舉行打粉槍、射箭比賽以及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對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濃郁的民俗民風活動。屆時,還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雙成對進行“山戀”這一獨特的戀愛方式。

第九是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未完待續。。)

第四六三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