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的法律,但是深深明白生活的古人,他們狩獵時從不殺懷有崽子的母獸,無差別的宰殺只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殺死懷孕的母獸多了,意味著以後能夠打到的獵物會逐漸減少。
李良的口氣很興奮,但是看他的眼神卻沒有一點興奮的影子,他還刻意放慢速度,等待呂哲近了:“今晚一起並肩烤肉吧。良有一些話想與你溝通一下?”
當然答應,近些日子接觸下來,呂哲發現李良總是與他顯得親近。雖然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他卻樂意跟上司建立私交友情。畢竟能得到更多的照顧不是?
其實自那次善意的提醒之後,兩人總會在空閒的時候聊天。
李良說他是來自鉅鹿郡的觀津,一個叫協裡亭的人,自稱家裡很有錢財,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那叫“陶朱之富”,呂哲也是很久以後才知道陶朱指的是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陶朱公范蠡。而李良之所以用“陶朱之富”來形容,其實就是想表達“他祖上也是有出過高官的,只是後來(省略)……”。
呂哲對自己的來歷介紹的很模糊,其實不模糊也不行,他壓根不知道大叔待的地方叫什麼,只知道那是隴西郡的西縣,至於什麼鄉什麼亭什麼裡,那是一慨不知。
百人將自然有查詢兵冊的權利,不過李良不會去問“你的長輩叫鯨尋,你為什麼不叫鯨哲”這種話,概因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姓是不固定的。
當晚,五百主射殺的鹿果然被分食,這種分食依然保留著森嚴的等級制度,身為屯長的呂哲只分到了三斤的鹿肉,往下則是什長五兩、伍長一兩,普通士卒只能喝骨頭湯。
百人將李良卻是分到了十五斤,他再次顯示出有別於其他百人將的做法,不是吃不完也是存起來,而是私分給屯長每人一斤、什長二兩、伍長一兩,士卒也能吃到一些細碎的小肉。籠絡姿態可以說是展現無遺,所以麾下率領的百人隊在極短的時間內都對他很是尊重。
不得不說,細碎的肉其實是好東西,至少當他們看見呂哲用利器將肉割碎串在木棍烤比一大塊肉一起烤更香更熟更好吃時,包括五百主江涵在內的所有人也跟風製作並讚不絕口。
“你的奇思妙想,真是多啊!”
“……”
說實話,呂哲還是不習慣交流,這時的交談太講究典故和用字了,典故大多出自《詩》。最出名的是孔子曾經說“不讀詩,無以言”,其實想表達的就是《詩》是瞭解社會的有效途徑,你不瞭解社會,你又能說什麼呢?
《詩》是什麼,裡面又講什麼,身為“現代精英”的呂哲怎麼知道?所以呢,他也就不足以言,屬於那種和這個時候文化人交談,別人用《詩》的典故來表達意思而他卻只能傻瞪眼的那種。
很多時候在與李良聊天時呂哲都會顯得尷尬,而似乎李良也慢慢看出呂哲屬於那種對《詩》完全不理解的傢伙。
對《詩》不理解只說明家庭沒有教育環境,沒有教育的環境說明祖上沒出過什麼大人物或者官宦,恰恰這種人結交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這位百人將先是詫異,而後好像表現出輕視不願意接近的姿態,之後估計就是問“都讀過什麼”問完就走時,那時候呂哲怎麼可能察覺不出被人輕視和鄙視,他不想失去枷之後出現的新朋友,含糊說讀過一些兵策。
也許是出於患得患失的慌張心態,或者像極所有現代小青年都喜歡用顯擺來獲得親近之人的喜歡,隨即補充:“讀過很多兵策……”思考以前上網因為好奇研究過的兵書:“《太白陰經》《虎矜經》《校紀新書》《練兵實紀》……”
一串書名立刻讓李良的臉龐變色了,他作思考狀,越是思索額頭的冷汗越多,最後吶吶道:“聞之未聞也!”很是驚歎。
“嗯?嗯!!!”想到什麼似得,呂哲也流冷汗了,連連謙虛:“不多,其實也不多了……”
好吧,那些書一本是唐朝節度使寫,一本是宋朝人寫的,兩本是明朝戚大爺寫的……xh123
第十九章:或許註定
呂哲真的讀過兵書嗎?答案是曾經因為好奇真的詳細研究過,不過大概也是因為好奇的關係,是東看一些西看一些,只研究那種感興趣的內容,沒有系統化的苦讀。
資訊發達的年代,很多人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動接受很多知識,這樣一來就造成一種現象:似乎什麼都懂,然而什麼都只是懂些皮毛,指手畫腳能說個道道,實踐下去卻是怎麼都弄不好,其實也就是學而不精的尷尬境地。
“師出於誰?經、兵、陣、刑、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