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著板兒車運煤。上班的職工踩著腳踏車飛快地趕路。沒有紅綠燈,沒有堵車。空氣很不錯,人們都清貧。
隨便沿著條街道穿行,很快就聽到了升旗儀式的廣播,左右一瞧,不遠處有一所小學。原來今天是個星期一。
小學門口已經形成了臨時的早市,家長們送完孩子,還可以順便買回當天的蔬菜。
滿囤繞著小學門口自然形成的露天菜場走了一圈,搖了搖頭,這裡的菜很新鮮,應該出自附近的菜地。菜價也很便宜,誠如王氏所言,一捆五分錢的話,他的蘿蔔在這裡肯定很有市場。
再貴就不行了。這個年代的物價消費水平普遍不高。
他空間裡那些老鄉送他的菜倒是可以五分錢一斤給買了,但是即使是平價菜,在這裡賣也是不合時宜的。
滿囤轉了一圈就已經發現了,家長因為經常買菜,跟菜農們都已經有了熟悉的關係,彼此打個招呼,一筆小買賣就做成了。因為關係良好,有時菜農也會不計成本地給他們一大把鮮菜當添頭,或者家長們一時忘了帶錢來,打個招呼就可以先把菜帶走。
滿囤是沒有這個優勢的。
他要想在這裡賣菜,就得遠遠找個沒人的地方取了他的板車,然後殺退了馬路上買菜的家長,擠開路邊兒擺攤的菜農。當然,這還得是他真有辦法把板車拉進擠來擠去的人群才行。
當然,放棄板車也可以,他只要用被單兜一兜蔬菜背過來,也能擠進去佔個角落開張賣菜,不過這裡唯一能選擇的擺攤場地就是角落裡的角落,緊貼著公廁的一塊空地。這麼一來他自己上廁所倒是很方便,但想要賣菜就困難了。
這裡不行。儘管現在才早上八點,但對這個露天早市來說,他是來晚了。
不過城市唯一的好處就是人多。
滿囤沿著馬路繼續溜達。這條街上不僅有所小學,過了兩條馬路之後他還見著一所中學。不過中學門口沒人擺攤賣菜。
但小學跟中學這間的這幾個路口,往裡面走不多遠就能看到各個衚衕。沿著小衚衕進去,就分佈著不少家屬院。很快,滿囤就見著一個十字小街,這裡面拉著板車的菜農很多,拎著籃子轉悠的老太太也更多。
很明顯,這裡是幾大家屬院的聚集區。滿囤想了想,沒有取板車。而是找了個緊挨著早市的小賣部門口,跟人打了個招呼,開始給自己搭賣菜的臺子。
這塊地段正對著一百米外一所新建成的家屬樓,不過因為身後有一條汙水溝,飛著不少蚊蟲,所以這裡擺攤的人不多。
但滿囤眼尖,他看著有一位大伯拉了滿滿一車的小青菜,正往這個方向走來。顯然別處是放不下他的大車的。
青菜很新鮮,大伯又有意往他邊上停靠,這麼一來只要有人買青菜,他就可以借勢把自家的菜給賣出去。
臺子也好搭,他裝成撿磚頭的樣子,迅速壘了兩摞碎磚出來搭出個臺基,上面架了塊破木板,鋪上厚厚的稻草墊,包裹得嚴嚴實實。上面擺了好幾捆水蘿蔔,加上少少一點的花色蔬菜,臺子下面塞了幾個空麻袋,看起來鼓鼓囊囊,方便他打掩護。一抬頭,拉車的師傅也走到了近前,正左右打量著要擺攤的地方。
“師傅,這邊兒有空地兒。”滿囤趕緊招呼著,順便幫老師傅推了推車,於是兩個人的菜攤就擺到了一起。
兩個人都不善於開口招攬顧客,於是往這邊兒走的人並不多。滿囤的臺子因為搭得不高,大家也沒太注意他的蘿蔔。
不過沒一會兒,這邊兒又來了一位大嬸,拉著一車的土豆冬瓜尖豆角,把菜擺到了兩人左邊兒的好位置上,開始扯著嗓子喊價,價格比對面都便宜,很快引得老太太們圍了過來。
挑挑揀揀的時候,就有人瞧見那一大車的小青菜。有個大媽嗓子響亮,隔了老遠問怎麼賣。
老師傅一報菜價,大媽就扯著嗓子衝對面的鄰居高喊:“李姐,來這邊兒,這邊小青菜最便宜。”
這一嗓子喊的,比賣菜大嬸還洪亮,立刻,不止那位李姐,好些個大嬸大媽就圍了過來。
老師傅的菜的確又新鮮又便宜,圍過來的顧客們就都開始掏錢挑菜了。
滿囤夾在兩車中間,自己的小菜攤也不顯眼,而且也不吆喝。中間倒是不斷有顧客問水蘿蔔的價錢,滿囤報的是三毛錢一捆。而賣菜大爺的小青菜是五分錢兩大捆,當然沒人肯買他的蘿蔔。
滿囤也不著急。這市場上沒有賣水蘿蔔的,誰家餐桌上要想添個新鮮菜,他的攤子上是獨一份兒,而且大家看起來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