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太好了,終於可以見到自己的好朋友了。”我開心的蹦著。

“小二有沒有見過這兩個人?”福爾康拿起手裡的畫像。

“回福大人,這兩位吃霸王餐所以被抓進大牢裡了。”小二一臉卑謙。

我聽過:“他們吃了多少錢我付,帶我去找他們。”

宮女把銀子給了店小二。

“葉華,就知道我們會再次相見。”舒怡開心的握住我的手。

“我們先出去吧,這裡不太適合聊天,我覺得自己都快過敏了。”我拉著舒怡的手就向外走。張浩緊隨其後。

“舒怡張浩這是福大人福爾康,還多虧了他才能如此迅速的找到你們。”我給他們互相介紹著。

“什麼?!福爾康?!”舒怡和張浩異口同聲。

“如你們現在所想,我們穿越了。”我解釋著。

“你所說的穿越是什麼意思啊?”福大人好奇的詢問。

“說了你也聽不懂,我們先去吃飯飯吧。這裡有什麼好吃的沒?”我轉移著話題。

“清朝統治時期,宮廷美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咸豐五年,便宜坊烤鴨店開業;同治三年,全聚德飯館開業,這個時期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老字號的大發展時期,如月盛齋的醬羊肉、六必居的醬菜、王致和的臭豆腐、信遠齋的酸梅湯、東來順的涮羊肉等均成為了尋常百姓餐桌上的佳餚。小吃方面還出現了杏酪、炒栗子、薩其瑪、芙蓉糕等。宮飲食由內務府和光祿寺管理。下設御膳房、御茶膳房、壽膳房、外膳房、內膳房、皇子飯房、侍衛飯房,分別承辦宮廷飲宴和日常飲食。

“御膳房”是負責皇帝飲食的專職機構。內設管理事物大臣若干名,都是由皇帝特派的心腹之人。管理事物大臣下設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等官職,專司皇帝吃飯事宜。其下再設廚役、掌灶,具體為皇帝備膳。

清宮飲食制度嚴格,不僅有專門的廚師,專門的膳房,還有一套祖先留下來的膳食制度,有嚴格的份額規定,即每人每天有固定的米、面、肉、菜及調料,稱為“口份”。如皇帝每日份額,有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各種蔬菜,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等等。皇后每天盤肉16斤、湯肉10斤、豬肉10斤、羊2只、雞五隻、鴨3只、蔬菜19斤、蘿蔔(各種)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青醬3斤、醋2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皇后以下妃嬪、皇子、福晉相應遞減。

清代帝、後平時吃飯,稱“傳膳”、“用膳”或“進膳”,各自有膳房備膳,並且獨自用餐。一日兩餐。早膳辰正(上午8:00),晚膳未正(下午2:00)。兩正餐之外,還有酒膳和各種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膳前由內務府大臣開單備案,單上注有某人烹製某菜餚,以防不慎。

平時皇帝獨自進膳。而皇太后、皇后及嬪妃則在各自的宮內進膳。皇帝吃飯沒有固定地點,多在寢宮和辦事、活動的地方隨意命進。乾隆皇帝時,居住的寢宮是養心殿後殿,早膳經常在養心殿的東暖閣。晚膳、酒膳多在漱芳齋和重華宮。咸豐帝的寢宮也在養心殿後殿,可他習慣在鹹福宮或同道堂進膳。皇后、皇太后及妃嬪亦在自己的宮內進膳。

每到吃飯時間,皇帝命御前侍衛傳膳。屆時,負責皇帝用膳的官員立刻行動,備桌太監按照旨意將桌子擺好,擺膳太監迅速到膳房取飯菜。飯菜盛裝在食盒裡。須雙手捧到皇帝的膳桌上,直到皇帝的面前才能取出。待御膳全部擺好後,皇帝身邊的隨侍太監還要“嘗膳”,即每樣飯菜嘗上一點,以確保皇帝飲食安全。

平時,皇帝每膳二十多品菜餚、小菜,四品主食,二品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及時鮮蔬菜為主,山珍海鮮、奇瓜異果、乾菜菌類輔之。主食是“貢米”、新麥,就連做飯的水都是從北京西郊的玉泉山運進宮的。

清代帝后、妃嬪用膳依其身份不同使用不同質地、不同紋飾和不同數量的餐具,稱“位份碗”。

除了帝后日常飲食外,名目繁多的筵宴是清宮飲食的重要內容。如太和殿筵宴、乾清宮家宴、皇太后的聖壽宴、皇后千秋宴、皇子成婚宴、重華宮茶宴以及康熙、乾隆朝舉行的千叟宴等。筵宴飲食的品種和類別,依進宴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區別。

茶臺茗敘:古樂伴奏-滿漢侍女敬獻白玉奶茶到奉點心:茶食刀切杏仁佛手香酥蘋果合意餅攢盒一品:龍鳳描金攢盒龍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