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仍然堅持人和人之間不存在本質的區別。{請記住我
兩種答案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在這個問題中,所涉及的人就是現在的“事實”,趙亮的問題涉及的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一個人所有的可能性,否認前者只是否認人的一種特定狀態,而否認後者則是否認了一個人的全部,甚至是最基本的存在地位,就好比古代的貴族和平民,在某些時代,貴族永遠是貴族,而平民永遠是平民,統治者相信血緣是高於一切的,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由他先天的血緣,或者說,外在條件決定。
這個答案林泉是很難接受的,承認了這一點,那就是等於承認人存在著侷限性,侷限性在這裡不是指狹義上的某種人格缺乏,而是廣義上的侷限性,即一個人即使再努力,也無法跨越先天條件設下的那道坎。
或許對於人類而言,真的存在那道坎,這一點林泉不否認,但沒有道理這個坎只針對特定的人,要承認這一點,那又得引入一個不必要的“上帝”,不管是他的意識還是無意識,他製造了這種差別,對於林泉來說,這樣的不必要概念引入很明顯是可笑的。
趙亮是贊同後者的,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應該比自己還更自信,也許正是因為他所謂的“魔法”因素吧,想到這一點,林泉又不可避免的想起伊凡,從幾次的接觸中,林泉也能感覺到他有著跟趙亮一樣的“驕傲”,是什麼給予他們這種驕傲和信心呢?難道僅僅是他們所謂的“魔法”?
下次見了趙亮或伊凡,再問問他們吧,現在,還是要先回到自己的工作中來。
很明顯,在現在的林泉看來,人的平等,只是在可能性上的平等,即兩個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因為誰也不清楚他們日後的人生軌跡,但這種可能心會在以後的生活中,逐漸的被固化,以至於人們能透過某些標準來將他們分辨開,而關於那些分辨人的標準,則被我們稱之為道德。
從小起,父母,老師,長輩,就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好人,不要學壞,這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因為做壞人在他們眼裡是一種錯誤的人生,雖然這樣的標準是很粗糙的,但它的本質不會變——那就是在他們眼中看來,人是需要被告知,被教育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小孩和大人在教育的這一刻,人格已經有高下之分了,而這種教育明顯是非常必要的。
小孩如此,那成人呢?法律規定18歲成人,然而,過了這個年齡的,就真的成熟了嗎?不見得,有些人即使活到老死,也改變不了他是一個糊塗蟲的本質,而林泉現在在意識網裡面看到的這些人,那些整日沉迷於麻醉品或遊戲的快感,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浪費自己生命的人,無疑是屬於需要被教育,被告知的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那就是真正貶義的自私了——明明看見有人在泥潭中深陷,但卻連基本的救助和告知也不給予,只顧自己前行,這樣的人,說自私並不為過。
林泉承認自己一直就是一個自私的人,這個社會從來就沒有給過他一點溫暖,他自然也沒有義務去給他們回報,事實上,林泉有時候就一直想,等他們這代人都快死的時候,聽著旁人在逼近的死亡面前,彷徨的懺悔他的一生,或許有人到死都活的迷迷糊糊,而自己卻能坦然面對,無怨無悔,因為人生這個遊戲他已經看的十分清楚,從他“成熟”的這一刻起,他就已經能夠坦然面對這遊戲中的一切,死亡,意義,價值……
皆如是,不過如是,有些問題即使還沒有答案,但林泉也能夠知道,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其實說到底,哲學也不過跟數學一樣,最終尋找和依託的,只不過是那幾個很簡單的公理而已,只是,限於自身,有些時候即使人們看到了這些,也不會願意接受或承認。而他是如何幸運,在生命僅僅開始一小半的時候,就能夠明白這些。
如果不是因為這份“工作”,林泉想,他是不會願意分享這種幸運的。
只是,在真正做出行動之前,林泉還是免不了提醒自己,提醒自己再次確認,自己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到底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被允許,什麼樣的就該禁止?
是快感嗎?不,吃飯滿足食慾也有快感,聽音樂,看電影,這些都會有。
是成癮嗎?這應該算是一個充分條件,但卻不是必要條件,為什麼它是充分條件呢?因為沒成熟的人是無自制力可言的,就好像小孩控制不住自己想去玩遊戲而不愛學習,可成癮的標準又在哪裡?界限又在哪裡?是一次,三次,五次,還是一百次?是按頻率?還是按……
林泉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