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銘這些較多的人,他們反而最不被李密的名頭所懾。書讀得多未必打仗打得好,家世好的人通常都沒本事。當然,咱家虎牙郎將宇文士及大人除外,他是個既家世好又有本事的特例。
“把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的確有招搖撞騙之嫌。甚至那個上中下三策,依我看也沒什麼道理!”李旭見大夥計程車氣已經被宇文士及給調動了起來,微笑著在旁邊補充。
“咱們全是騎兵,從上谷郡趕到這,還趕了六天,弟兄們也丟在路上一大半。楊玄感麾下都是臨時抓來的民壯,沒有馬匹,他怎麼可能在大軍回師前趕到涿郡去。況且在一千多里路上,各個城池關卡的官軍又不是吃白飯的,豈能放任他縱橫馳騁?恐怕他前腳向北殺去,後腳被樊子蓋把黎陽端了。到時候他飯都沒地方吃,哪裡打得起仗!就算是能如期趕到涿郡,難道手持木棒的亂軍,還能跟羅藝將軍麾下的虎賁鐵騎硬憾不成!”
當日在遼東,旭子就於李建成和劉弘基等人面前置疑過李密的所謂上、中、下三策。如今有了從涿郡趕往黎陽的經驗和對叛軍戰鬥力的初步認識,更認為那是紙上談兵。
在他眼裡,李密的所謂中策,也只能拿出來糊弄外行。聽起來,直趨關中,依靠關中和中原之間的關卡死守,好像就可以避免朝廷兵馬繼續西進。問題是,關中當時在衛文升手裡,楊玄感從黎陽向關中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沿途那一道道雄關。衛文升不用出戰,憑險而守就能把叛軍的力氣耗幹了,哪會給他們西進的機會。屆時,叛軍西進無望,退路再被洛陽守軍切斷,更是死無葬身之所。
“就是,長安距此也有八百餘里。衛文升老將軍用兵能力再差,死守潼關總也守得住吧。他楊玄感連個小小河內都久攻不下,憑什麼去取潼關!”宇文士及大聲拍案,替李旭的分析喝彩。他先前故意把李密的才學人品說得如此不堪,就是為了透過貶低對手來增強將士們的信心。眼下李旭的一番補充分析,正好合了他的意。因此,每當聽到精彩處,他便拍案叫好。一時間,主將指點江山,監軍擊節唱和,居然配合得天衣無縫。
“至於李密眼裡的下策,對叛軍而言倒是最切實可行的辦法。只是楊玄感在起兵初期舉棋不定,先殺向河內郡,又折回修武,然後再向汲縣,光在黃河北岸就耽誤了半個多月。等他渡了河,洛陽城內早就做好了準備,自然什麼都撈不到了!”旭子面對眾人,侃侃而談。
從在霫部與徐大眼一道練兵那時開始算起,至今旭子已經有了三年多的領兵作戰經驗。所以李密所謂的神機妙算在別人眼中高明,在他眼中自然是漏洞百出。
雄武營眾將本來對韓世萼與李密這對組合有些怕,經主將和監軍二人這麼一吹一唱,心中的怯意登時變成了戰意。一時間都覺得叛軍七萬人馬,簡直是送上門來的功勞,大夥要不趁機多砍些腦袋下來,就對不起這天賜的機會了!
“要不是將軍大人分析得透徹,咱們還真被李密的虛名給騙了。末將這就斗膽向兩位大人討一支令,待李密來時,先出城稱稱他的斤兩!”校尉崔潛為人最是機靈,第一個跳出來表態。
“別爭別爭,上次的功勞都被你們立了,俺老李佯攻汲縣。這回來了大買賣,輪也輪到老李打頭陣了!”督尉李安遠趕緊衝出來阻攔。先前他被李密名頭所懾,一直沒敢大聲出氣。現在想想這些叛軍連沒多少兵馬駐守的河內和修武都拿不下來,立刻看到了立功的機會,與崔潛搶著要出城迎敵。
“探路的累活都是咱李孟嘗的,打仗時你們卻先佔便宜,這不太公平吧!”李孟嘗也跳出來瞎攙和。李旭和宇文士及希望看到大夥什麼表現,他心裡跟明鏡般亮堂。正所謂不怕勤快不怕懶,就怕有人不長眼,因此由著性子胡攪。
李旭轉頭看向宇文士及,剛好宇文士及的目光也向他掃了過來,二人相視而笑,都從對方的眼裡看到了欣賞與包容。
注1:李密的家世和他所獻的上、中、下三策,見於史書,非杜撰。小時候俺讀李密刻苦用功的故事,腳踏車把上也夾個單詞本。可惜沒撞到楊素,撞到大樹。後來想想,如果是騎牛,就不會摔得那麼狠了。
第四章 取捨 (一 下)
二人言語上雖然對李密的人品和能力大加奚落,用兵時卻不敢等閒視之。此刻叛軍固然沒經歷過什麼正經訓練,雄武營的訓練程度也不比對方好太多。只不過是經歷過一場遼東血戰,多了些膽氣而已。拿著如此訓練程度的將士去欺負欺負元務本這種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的文官還可以,若帶著四千多弟兄們出城去迎戰韓世萼和李密這種將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