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龍門石窟?”
蘇進說:“是。”
龍門石窟相關的各種事情浮現在他的腦海裡,甚至也包括這個世界原身所瞭解的一些。
與馬王堆不同的是,這樣一個石窟一早就被發現——說得更準確一點,是一直存在在那裡的。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洛龍區龍門鎮,位於洛陽南郊。它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從那之後一直延續修建至宋朝,前後經歷了四百多年。
它建立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一條伊水從中間流過,讓它如同長河之門,所以龍門石窟古稱為“伊闕”。石窟南北長達一公里,共有九萬七千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除了這十萬佛像,它還有數千碑刻,以及大量法器、瓷器、青銅器等文物。
它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充分展現了四百年來人們生活、審美、技藝的變化。千米石窟、十萬雕像,更是氣勢磅礴、美侖美奐,堪稱華夏雕造史上的奇蹟。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就是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寫下“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的句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堪稱奇蹟的盛景,卻從它初建開始就備受摧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佛教史上稱為“法難”。它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四次滅佛事件。
龍門石窟作為佛教勝地,四次滅佛,它就遭遇了三次破壞。
第一次北周武帝滅佛時間離石窟修建僅僅只有50多年,最大的一次則是唐武宗時期。
露天石像本來就容易遭遇風吹雨打的氣候侵蝕,人為的破壞又讓龍門石窟雪上加霜。
然而,它最嚴重的破壞還是在1900年之後的戰亂時期。
日本人學者關野貞在他的《支那文化史蹟》中記載:“洞窟中的多數佛頭,能取下的都賣給了外國人。”那之後,這座壯美的石窟仍然不斷遭遇瘋狂的破壞與掠奪。
在蘇進上個世界裡,它十室九空,佛首佛像流落至日本、美國、英國等各家博物館裡,反而是在原址的龍門石窟,只能看見殘破的石像與不全的身軀了。
這個世界的原身對這一奇蹟般的歷史遺蹟同樣有所印象。在他的記憶裡,龍門石窟同樣經歷了這樣的浩劫,保護極為不力。而且,在蘇進原先的世界裡,近幾十年來,它的破壞與盜掘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遏止。而在現在這個世界裡,它只是座落在那裡,平靜地將自己殘破的身軀暴露在外,忍受著一群又一群竊賊把屬於它的寶物運輸出去。
這是蘇進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最為痛心的事情之一。
他沒想到,它這麼快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蘇進的手指輕輕動了動,從石像表面輕撫而過。
為了避免進一步出血,他一直還連著監控儀。現在,監控儀上的曲線總算漸漸趨於平穩,護士剛準備開口阻止的,看見這情況,總算放心了一點,但還是提醒道:“病人注意控制情緒,波動太大的話,可能會引發下一次出血的。”
蘇進點點頭,聲音略微虛弱地道:“我知道的,謝謝你。”
他總算整頓好了情緒,雖然仍然躺在病床上,但仍然用一個文物修復師應有的專業態度對張萬生說話。
“沒錯,這個石雕佛頭出自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它臉型瘦長,氣質溫和,符合北魏佛像應有的特徵。也就是說,它是龍門石窟最早的佛像之一。”
張萬生“唔”了一聲,抬頭看他一眼,道:“我就猜到你會知道了。”
他說得理所當然,蘇進只是一笑,問道:“不是有四個佛頭嗎,另三個呢?”
張萬生理所當然把另外三個佛頭也一起拿了過來,現在擺到蘇進面前讓他看。
另三個佛像臉部渾圓、看上去有些富態,然它生動自然,帶著一股特有的灑脫之氣,刀法圓滑,技藝上也有所提升。
張萬生說:“這三個佛頭應該是唐代的作品吧?”
蘇進讚歎地看著它們,點頭道:“是的,這種雍容的姿態,當然只有盛唐時期才會出現。龍門石窟有60%的部分都是唐代建成,技藝極為精湛,規模也極其宏大,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張前輩你看這佛頭,豐頤秀目,儀表堂堂,當初雕刻它的工匠不僅技藝精湛,也一定是個佛教徒。他把自己的信仰與虔誠全部融入了其中……”
張萬生也欣賞地看了半天,道:“幸好你出手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