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本原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係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內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鍊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 ; ;
第一章 破舊的本本
四月的上海春guang明媚,風和日麗,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陳沉,一個比較常見的名字,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小沉。家住在黃浦江畔,他今年二十四歲大學剛畢業,平時在校成績差外加今年全球經濟蕭條,因此畢業半年有餘依然待業在家。
他相貌普通,身材勻稱只是體型略顯龐大,也就九十多公斤罷,好在身高一米八十幾,把體型拉長了,不然看起來就像顆球一樣。
他性格較為內向,平時又不愛運動深居簡出,因為如此他的朋友很少,幾乎沒有什麼朋友,他的生活樂趣除了吃飯和睡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