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花出去,換來大批的物資和人員,在李琪的領導下,幕僚們的辦事效率很高,製造軍裝被服旗幟,打造兵器盔甲車輛,購買馬匹牲畜,建造營房,修繕城牆,一切進行的井井有條。
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是寒冬臘月,第一場雪紛紛揚揚的飄灑在中州大地上,寒風刺骨,大雪封路,河流結冰,草木枯萎,這個冬天格外的冷,而那些新兵也終於體會到了吃糧當兵的艱辛。
每日天不亮就要被小旗粗暴的從溫暖的被窩裡喊起來去出操,慢一慢就有鞭子抽到身上,頂著冰冷的鐵盔,抱著沉重的長矛大刀,在冰天雪地裡操練,爬冰臥雪,但沒有一個人叫苦,漢軍不強迫人當兵,受不了苦想回家的放下兵器就可以走,外面大把人等著進來補缺呢,不過那十畝地可得交回來。
十畝地是小,面子是大,都是正當年的壯小夥子,被灰溜溜的遣散回家,臉往哪擱?所以大夥都咬著牙堅持下來了。
第一場雪結束的時候,從陝西運來的軍火終於到了,一車車的長苗子火銃,黑黝黝冷森森,雪亮的刺刀直晃人的眼,聽說這是從西涼聘請來的工匠監造的呢,西涼火器甲天下的說法,在中原也是有口皆碑的。
這些火銃只有最優秀計程車兵才可以裝備,紅褐色的十字交叉牛皮武裝帶,核桃木的槍托光滑溫暖,黝黑的槍管,黃銅的機件,還有綴著火紅色纓子的范陽氈帽和牛皮靴子,都是火槍兵的標準配備,比起普通步兵的長矛大刀,綁腿布鞋,不知道威風了多少倍。
所謂最優秀計程車兵,並不是指體格魁梧,武藝高強,能打十個八個,那種人士直接編入斥候去了,火槍兵的要求是意志堅定,服從命令,樸實厚道。
在西涼對抗帖木兒大軍的戰爭中,元封領悟了一件事,費效比最高的兵種不是騎兵,也不是弓箭手,而是火槍兵。
培養一個合格的騎兵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加上戰馬的費用,一個騎兵的花費頂的上十個步兵,而弓箭手的培訓也需要至少半年時間,弓弩看似簡單,其實掌握起來頗費功夫,箭矢的消耗也是個問題,一支羽箭需要木材膠漆羽毛箭鏃等材料,還要工匠費時加工,可是殺傷力卻遠不如火槍。
而火槍兵的訓練是最簡單的,火槍看似複雜,其實掌握起來並不困難,無非是裝藥,裝彈,射擊幾個步驟而已,射火槍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也不需要精確射擊,只要列隊齊射便可。
唯一的困難在於如何保持佇列整齊,火力的持續性,這就需要苦練佇列,做到令行禁止,士兵們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所有行動聽從隊長的號令便可,讓前進就前進,讓後退就後退,射擊的時候也是嚴格按照口令裝彈射,完全就是機械性的動作。
漢軍新兵一直以來訓練的就是佇列,直到火槍運來之後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演武,校場之上,一列列士兵在隊長的口令聲中不停地裝藥,射,一時間硝煙瀰漫,槍聲震耳,附近的高坡上,元封帶著文武們俯視著訓練場,感慨萬千。
“小兔崽子們練得倒像那麼回事,不知道真上了戰陣,會不會嚇得尿褲子。”負責訓練新兵的是元封從西涼帶來的老軍頭王金標,這老傢伙當了二十年的兵,在練兵方面頗有些造詣,此時嘴上說的難聽,其實是在邀功呢。
“列隊開槍,總比拿著大刀長矛肉搏強吧。”另一位將軍說道,他說的也是實話,和弟兄們站在一起開槍,心裡好歹有底,若是和敵軍捉對廝殺,這些新兵也真指望不上。
天邊又是一陣陰雲飄過,元封望著天空暗想,但願老天保佑,打仗的時候不要碰上大雪大風的天氣,不然火槍就成了燒火棍了。
一陣馬蹄聲傳來,前方有斥候趕到,翻身下馬稟報元封:“主公,周軍前鋒已到開封!”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
5…46 決戰朱仙鎮
藍玉的十萬大軍行進的非常緩慢,兩個月的時間才開到河南,一方面是因為雨雪寒冷,道路難行,一方面是因為軍隊還需要整訓。
這十萬人馬是藍玉拼湊起來的隊伍,彼此間的協同能力較差,主帥和將軍,將軍和士兵之間還需要磨合,士兵對新武器也很陌生,沒有一段時間的訓練,根本無法形成戰鬥力,那樣的話,辛辛苦苦討來的燧槍的威力就會大打折扣。
藍玉雖然當了多年兵部尚書,但是他明哲保身,從不過問軍務,以免遭到皇帝的猜忌,本來這次出征,他也是極力想推辭的,但是皇帝執意讓他掛帥,他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