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但願成長伴隨我們一生
開始動手寫這本小說的時候,是2005年年末。當時距我第一次去北京正好10年。
是因為想起了10年前的那個深秋,我一個人張皇無助地站在北京街頭的情景,想起很多事情,覺得再不寫不行了。
寫,是對過去日子的一個總結。是成長開花,最後結的那個果。
但這小說不是自傳,是小說。好友潔塵讀後,說:“這是精神自畫像啊。”
我覺得這個評價很中肯。我不是小說主人公楊蔓,但楊蔓的身上,是以前的我和許多初涉社會的人的影子。在二十多歲,大學畢業後,我們進入社會,慢慢成長。
所以,當很多人問我:“你這本小說是哪種型別啊?”
我都說:“是成長小說。”
這部成長小說,不是人們一般說的,那種青春期的成長小說,不是校園裡的成長小說。寫的是成年以後的成長。我認為,成長,不僅僅會發生在青春期,不僅僅只伴隨身體成長。有的人青春期結束,人就定型了,不再成長,此後漫漫一生,只發生生理改變。但有些人,成長將伴其終身,他們經歷的事情是他們心靈的養料,辛苦和甜蜜,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寶貴,他們有時能感到像竹子拔節一樣,忽然打通了一些關節,感到自己長了一大截,有時,自己都意識不到,好多東西沉澱下來,自己已經變得更通達更包容,堅硬的部分更堅硬,只有柔軟的心靈一如既往。
但願這樣的成長,伴我們一生。
這本小說的另一個主題,是關於新聞界,關於新聞的理想。
我在北京、廣州、成都三地媒體輾轉10年,中國新聞界的成長也是我一直關心的問題。這種關心,在小說中,就變成了一個年輕的女記者,進入媒體,開始瞭解媒體,慢慢找到自己的理想。
小說的背景放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其實關於成長和媒體的主題,放在現在的背景也是一樣。放在那個背景裡,有三個原因:一是那個年代,正是通訊手段從落後到現代的交替階段,生活就顯得比現在更慢一點,更有質感一點。同時,那個年代,也是中國新聞界開始明顯分野的起點。另外,也想給同齡的朋友懷一下舊。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還沒好好講述一下自己,現在8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開始懷舊了。這本書,也想讓生於70年代的人,回顧一下自己的青春後期。
獻辭和所有的章頁直接出圖片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邂逅(1)
桑波轉了一圈了,還是沒找到什麼熟人。
他只好放棄尋人,對著廳裡的作品參觀起來,想找一些可以拍照的素材。
這算是北京比較先鋒的展覽吧,對這幾個人桑波好像只是隱隱地聽說過。他對藝術圈只是有些陌生的嚮往。他也跟其他的外地青年一樣,不少次想象過北京的藝術圈,那些引領全國,跟國際接軌的先鋒人士。
所以他這次出差,聽說有個展覽,當然馬上就跑來了。
這個展覽是在城西的一個院子裡,一間不算大的展廳,擺放了###件作品。桑波一件件都仔細地看過。比較有意思的是用陶瓷燒出的一些東西,一疊人民幣,還都是百元大鈔;一個盒飯,中間臥著一個荷包蛋,旁邊還有一雙歪歪扭扭的一次性筷子;一棵白菜,像玫瑰一樣綻放著。
桑波對這三個東西要表達什麼意思沒太大的把握,但卻很喜歡。他覺得這幾個顏色鮮豔的東西跟他很有關聯。他想要百元大鈔,想要玫瑰花,而他的生活其實只有盒飯。
他拿著相機轉來轉去地拍了起來。
有人拍了他的肩膀,他轉過頭,就看見了黃檣。黃檣說:“我還以為你不來呢!來,給我照幾張相。”黃檣拉著他就進了另一間屋子。
桑波這才發現,原來旁邊這間小一些的屋子的人比展廳裡多多了。這屋裡有啤酒,有點心,還有許多的男男女女三三兩兩地聊天。黃檣說:“桑波,拜託,幫我多拍些合影吧!”
於是,黃檣舉著啤酒加入人群談話去了。
桑波開始觀察這些人。好多人都在裡面忙來忙去地跟人打招呼,互相介紹認識,談話,男的看起來都像是藝術家,要不就是光著頭,要不就是鬍子頭髮一大把;女的不少都很年輕漂亮,穿得很妖豔地在裡面穿梭,就算有個別長得醜的女人,那又是和男藝術家一樣的打扮,想來是女藝術家吧?
這邊的人那麼多,而展廳里人那麼少,想必大家來到這裡,跟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