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答應自己,就一定會把自己帶回麗江。為了這個目的,晚晴也苟延殘喘著,等著機會見到孝輝。
慕容勤現在基本把持朝政了,太子一黨被清理的乾乾淨淨。自己在朝堂也漏了口風,說要跟天朝議和,附和的臣子很多,少數幾個也就是說說,什麼燕國跟天朝不共戴天,天朝的人不會跟燕國和談等等,也沒有鬧出過激行為。這就好,原本還準備會有幾個老骨頭抬棺死諫呢?誰知道竟然沒有?這麼說來,議和可以進行了。
慕容勤一邊派人去天朝遞交議和書,一邊還派人到邊疆有事沒事打一打天朝,不能打的太狠,就是不給他消停就是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議和的時候,自己能主動些,想必天朝皇帝也會跟自己一樣想,打了這麼多年,消耗了這麼多年,再打下去就只能好著齊國吳國了,他們可都不是省油的燈!
天朝皇帝見到燕國的使者,也見到了慕容勤寫的議和的書,心裡好好盤算著。跟燕國打了這麼多年,消耗的確是大,要不是柳柳後來創新的那些掙了不少,天朝真的就舉步維艱了,還有那些死去的兒郎,每一年不知道要死多少,算下來,天朝幾乎家家有兒郎死在戰場。也是時候給百姓一些安穩的日子了,更何況,天朝跟燕國打的不熄火,而吳國跟齊國發展的越來越富強,這對天朝來說,也不是好事,想來那個慕容勤也是這麼想的。幾個大國之間,要是天朝跟燕國內耗過久沒落了,最後的結局應該是被齊國和吳國瓜分。
天朝皇上把燕國的議和書在朝堂上拿出來唸了一遍,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朝廷立馬變成兩邊陣營,一邊主張和談,恢復國力重要,一邊主張打,揚國威重要,叫他人以後不敢小瞧天朝。兩邊陣營廝殺厲害,誰也不讓寸步。
皇上冷冷的看著下面的朝臣,一語不發,甩袖而去,給他們鬧去。等他們鬧夠了,自己一道聖旨,直接議和,那些阻礙議和的朝堂,也許自己也要給他們挪挪位子,免得阻礙和談。
下面原本正炒的慌的朝臣,忽然見到皇上發怒,都被嚇了一跳。皇上到底是什麼意思?頓時大家不鬧了。細細體會皇上的意思。這樣一來,剛剛還有不少言之鑿鑿叫囂著喊打喊殺的官員,頓時一腦門子汗,皇上的意思是要和?
第二天,天朝皇上朝的時候。下面好了很多。喊打喊殺的少了不少,僅僅少數幾個人說著什麼天朝跟燕國是世仇,打了這麼多年,謹防有詐等等。
“啟稟皇上,那個燕國居心叵測,一邊派人過來跟我們議和,麻痺我們,一邊還派了軍隊在邊疆跟我們打,一看就知道他們不是真心要和談,說跟我們和談那是為了麻痺我們,叫我們放鬆警惕,燕賊可恨哪!”御史一臉的憤慨。一副就怕皇上被矇蔽的樣子。
“啟稟皇上,微臣有不同意見,和談要談,打也不能手軟,打的好,才會談的好,想來燕國也是這麼想的,不過,既然燕國跟我們都覺得和談勢在必行,那就看對方的底線,拿出什麼樣的條件來談,微臣猜不到燕國到底是如何想的,但是,只要我們天朝的將士打的威武,想來和談對於我們來說就更加有利。
而且和談對於我們天朝來說,也是非常有這個必要的,跟燕國打了這麼久,消耗了這麼久,我們天朝的將士也犧牲了無數,也該給天朝的百姓一個安穩的日子了,就怕長期惡戰下去,國力越來越差,百姓都盼著兒子回家,這對我們天朝來說也很危險的,更何況我們天朝周圍還有不少虎視眈眈的國家,我們就怕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
林鵬說著自己不同的意見。其實這些也是皇上透過林鵬的嘴告訴朝臣們,和談的意義,別整天就顧著喊打喊殺的,民心所向,國富民強才是長久之計。別一個大臣卻逞匹夫之勇,顧心裡痛快就行了!
底下的朝臣聽林鵬這麼一說,都不說話了,仔細體會著林鵬的意思,林鵬的話其實也是皇上的話,這兩年林鵬跟皇上走的很近,是皇上的寵臣。
“微臣附議!”
“微臣也附議!”
頓時朝臣們都想清楚了,皇上是做了決定了,自己在怎麼蹦躂也不能違背皇上的意思,及時認清形勢,站好對。
皇上滿意了,這就好,隨即修了一份回書,同意了慕容勤的議和要求,具體和談條等慕容勤親自過來再談。
邊疆這邊,和談的旨意邊疆這邊也知道了。不少的將士都有點不敢置信的樣子,好好的,怎麼就和談了?難道不打戰了?但是尚將軍卻告誡所有將士,說自己並沒有得到皇上旨意不打戰,只要有燕兵來襲,還是要狠狠打。
儘管尚大將軍這麼說,底下還是有幾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