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關內聚集了大唐三分之一以上的府兵,是主要的兵員來源。
府兵就是大唐的“義務兵”,農民們閒時為農戰時為兵,還得自帶糧食和被褥等物從軍。但近些年來土地兼併比較嚴重,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自然也就無法再義務從軍,這使得大唐天下軍府的府兵兵員一直在銳減。
但大唐畢竟是個尚武的國家,只要朝廷出錢出糧來募兵,那些曾經的府兵還是願拿起刀槍來為國而戰的。尤其是今年關中大旱鬧饑荒,很多農民正愁沒了生計。跑來投軍賺得一些糧餉養活家人,成了他們不錯的選擇。
關中府兵當中有很多是上過戰場的老兵,還不乏立過戰功的平民勳官,兵員素質相當的過硬。尤其是當人們聽說這次西征的主帥是裴行儉,從軍的熱潮更加洶湧。
朝廷計劃只募二十萬兵馬西征,結果關內的幾個募兵點不到五天的時間,就接到了不下三十五萬人的踴躍投軍。這讓主持募兵的兵部侍郎岑長倩與員外郎薛紹都有點頭疼,要從這三十多萬人當中砍去將近一半,是個很難的工作。
那其中有很多人,是抱著求生計的心願來的。他們都願意把性命賣給軍隊了只求一碗飯吃,軍隊如果不收留他們,他們很有可能變成流民甚至是流寇,這極不利於關中的社會穩定。另有一些是慷慨抱國的熱血青年,如果回絕了他們無疑是打擊了他們的尚武之心與愛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