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野史有記: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相比於觀燈,儺舞就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圖騰信仰,儺的意思是超自然的社會意識,是原始宗教觀念的物質,又是民族心靈的對應物。
過大年嗎,就要過得有中國味。所謂中國味就是要有民俗活動,這些年頗有些重視,但是城市裡的廟會,一來商業味太濃,二來缺少原汁原味。
羊城也有新春儺舞,只是這種儀式延續至現代,受到都市文化的衝擊,驅鬼逐疫的本來意義已經逐漸喪失了,儺舞也成了戴著面具表演的戲曲形式。即便是這樣的與時俱進,城裡的儺戲班也慢慢見到了頹式的迫進。
反倒是身處農村的陸坑儺從秦漢到現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沒有文人士大夫的潤色修改,依然保持了最典型、最完整的原生態舞蹈形態。
《陸坑古志》中記載:“陸坑的玩喜既載周禮,夏志魯範,延今歷三千餘年,傳遞勿遞。”
書力特意跑到陸坑來,就是為了挖掘這原汁原味的新年儺祭。書力的到來,讓董老極為欣慰,不知是年紀大了的緣故,如今董老熱心於村裡的事務遠甚於關心自己的董氏企業。
董老的江都書院裡藏有一本清同治版《董氏族譜&;#8226;鄉儺記》,裡面記載了儺祭活動的過程:“及至元宵後一日,燈燭輝煌,金鼓齊喧,詩歌互唱,手執鐵鏈錚然有聲,房室堂廳遍處驅逐,以除不祥,神威達旦,是夜寂然,雞犬無聲,鄉人又名曰搜儺。”
“搜儺”這是儺祭活動的核心。正月十五夜至次日凌晨,全村熱鬧非凡,村民聚集儺神廟,舞儺者手執香火,垂首神前,念著儺咒,手舞足蹈逐疫求福。接著由“開山”、“判官”、“大鬼”一手執神鏈,一手持“香火訣”,快速衝出神廟,奔赴各家各戶,潛入廳堂、內舍,挨家挨戶驅疫逐鬼。
書力受到羊城儺舞的影響,開始是抱著看戲的想法而來。然而,入夜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