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3 / 4)

小說:電影巨匠 作者:指環王

拉蒙原本打算選擇中/國劇院作為“借刀殺人”的首映場所,可惜的是,在正面競爭之中。近年積弱的派拉蒙沒有競爭過財大氣粗的華納兄弟;更糟糕的是,華納兄弟來勢洶洶,大有把“十二羅漢”首映式打造成為暑期檔的規格,群星雲集的紅地毯就不說了。他們向超過兩百家媒體派送了邀請函,並且計劃設定可以容納千人的影迷圍觀區……這就意味著好萊塢大道半條街都將被擠得水洩不通——同時還意味著,船長劇院和柯達劇院都無法開放了。

由於三家劇院呈現出三角之勢。幾乎是一家挨著一家,所以中/國劇院舉辦瞭如此盛大的首映式,無論“借刀殺人”在船長劇院還是柯達劇院,都將被擠壓地喘不過氣來——當然,派拉蒙也可以不惜血本地和華納兄弟硬碰硬,讓這場對峙持續升溫,甚至可能發展成為肉搏戰,但……派拉蒙沒有這個底氣。

最後,派拉蒙選擇了洛杉磯劇院作為“借刀殺人”的首映式,在這場對決中,氣勢就先弱了一大截。

“洛杉磯劇院”這個名字氣勢非凡,彷佛是洛杉磯腹地的一家劇院,但事實上,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這家劇院都十分陌生——甚至是聞所未聞。

洛杉磯劇院坐落在治安相對混亂的下/城區,是一家百老匯使用的表演劇院。1931年落成之後,名噪一時,是當時好萊塢最著名的劇院,查理…卓別林的經典作品“城市之光”就在這裡舉行了首映式,可以容納兩千名觀眾的寬敞劇院,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頂尖室內劇院。

不過,時光流逝,洛杉磯的電影重心逐漸北移,好萊塢大道逐漸形成氣候,導致了整座城市的繁榮形態都發生了變化,下/城區逐漸凋零下來,華爾街和窮街陋巷並存的混亂景象與充滿現代化的好萊塢截然不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願意來到洛杉磯劇院的觀眾已經少之又少了,就連百老匯劇目也都更加傾向於新興的洛杉磯音樂中心。不要說兩千個席位了,即使是十分之一的座位都很難賣出去。

進入2004年,市政府已經開始討論是否將這裡關閉,不再對公眾開放。至於未來的用途,到底是用作於歷史博物館,還是推翻重建,還有待商議。

選擇洛杉磯劇院作為首映式舉辦地,不僅意味著遠離了好萊塢的中心,從好萊塢大道驅車至此至少需要十五分鐘車程,顯然媒體更加願意選擇繁榮、安全、明亮的好萊塢大道;同時還意味著,“借刀殺人”為了避開“十二羅漢”的風頭,遠走下/城區,來到這片荒漠之中,氣勢之爭已經落於下風,而首映聲勢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這一切都使得“借刀殺人”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更糟糕的是,洛杉磯劇院足足有兩千個觀眾席位,想要坐滿,幾乎就是難於登天的一項任務。

當首映場地出來之後,幾乎所有人腦海裡都冒出同樣的一個想法:難道“借刀殺人”要繳械投降了?就連“十二羅漢”劇組內部都有些錯愕——完全沒有預料到,此前持續展開炙熱對決的“借刀殺人”居然會在關鍵時刻示弱。

秉持著同樣想法的,還有無數新聞媒體。

“洛杉磯時報”的克里夫…羅賓森早早就驅車來到了洛杉磯劇院,附近街區的雜亂無章讓他不由皺起了眉頭,不是嫌棄這裡的治安——至少這裡比紐約的皇后區要好多了,而是好奇著,把首映式擺放在這樣的區域,派拉蒙估計是回天乏術了,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挽回如此糟糕的景象了。

遠遠地,克里夫就看到了“美國週刊”的達瑞斯…麥考伊,達瑞斯主動揮手打了招呼,克里夫也就迎了上去,“你怎麼來了?我以為你肯定去好萊塢大道那裡的。”達瑞斯的聲音顯得有些古怪,顯然不太理解如此局面是怎麼回事。

克里夫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左右看了看,此時才不過剛剛過七點,距離首映式還有一個多小時,但是現場已經熙熙攘攘地聚集了不少人。前來觀影的群眾至少有兩百人,規模說不上盛大,可是卻超出了預期;而媒體記者至少來了五、六十人,其中還不乏一些熟悉面孔,隨便一掃,他就看到了“舊金山紀事報”的布萊恩…巴洛、“芝加哥論壇報”的南茜…布萊克和“紐約時報”的哈維爾…尤利爾。

轉頭看向了達瑞斯,克里夫反問到,“我以為你會過去那裡的。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你和馬特、喬治是朋友。”朋友,這個詞在記者和藝人之間很少使用,因為記者需要保持相對客觀的立場,一旦使用了,就意味著雙方的關係十分緊密。

達瑞斯撇了撇嘴,“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個問題是我先問的。”

克里夫也沒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