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寓言》中所說的“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就像研究某些樹林中到底有多少隻鳥兒、這些鳥兒什麼時候出現一樣,他總是在潛心研究某些行業中到底會產生多少家值得購買的上市公司、自己買入這些公司的最佳時機在哪裡,一旦機會出現,馬上就把它們收入囊中。
巴菲特承認,他沒辦法精確地估計某家公司每年的現金流入、流出狀況,所以只能試著從比較保守的角度去估算,小心翼翼地尋找那些他不會上當受騙的上市公司。當然,既使這樣也還是經常犯錯。
巴菲特說,他最通常的做法是簽訂協議買下整家上市公司。不過他發現,這種方式一般只能得到一般合理的回報,如果想獲得超額投資報酬率,則必須等到資本市場非常慘淡、整個證券業普遍感到非常悲觀的時候。而一旦這種機會出現,就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由此容易看出,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巴菲特四處出擊收購上市公司,實際上是他多年按兵不動後的一次集中行動。
伯克希爾公司的習慣性做法是,當大公司出現危機和整個股市大幅度下跌後,趁機抄底股市;然後認真經營這些公司,主要追求市值的增長、股東財富的增加,而不是急著把它們出售變成現金。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伯克希爾公司在股票、債券投資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不追求差價收入。差價收入在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投資盈利中所佔比例很小,最大的收益表現為不斷增長的賬面盈利。
大約從1975年開始,伯克希爾公司的交易型證券(marketable securities)投資開始大幅度上升。投資餘額按成本計算,1975年末是億美元,1977年末是億美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