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3 / 4)

小說:都市大仙君 作者:浪劍飛舟

一跳。

也難怪連徐應龍這樣的仙君大人也是如此的驚訝,要知道近幾年華夏音樂市場雖說總體上還算不錯,整體市場甚至已經突破了三千多億華夏幣,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達到了500億元,同比增長了不少,遠超電影以及電視行業。然即便是數字音樂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但實體唱片市場依然堪憂。

不單單是華夏,就是放眼整個世界,就算是娛樂行業最為發達的歐美地區唱片行業的處境也同樣岌岌可危。這並不是音樂本身出現了問題,而是人們體驗音樂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幾年前人們都透過什麼方式聽歌?收音機?cd機?

再想想我們現在聽歌的方式,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電腦前開啟音樂網站,或者用手機裡的音樂app。當想明白其中的差別我們就能理解唱片行業為何衰落了,就是因為人們體驗音樂的方式變了。

曾經,去逛音像店就像逛時裝店一樣,是人們正常的消費專案。而在智慧手機和音樂流媒體盛行的當下,去傳統唱片店買cd,無論從時間還是金錢的角度都是一種價效比很低的行為。

音像店能提供的唯一體驗就是挑幾張熱門大碟放在那兒,你可以戴上店裡的耳機試聽幾首,如果呆的時間長了,還有可能遭到店員和後面排隊人的白眼。

想聽音樂的人如今已經無需跑去實體店購買唱片,不僅因為時間、人力成本太高,更根本的原因是,網路能給到的購買體驗,唱片店卻給不了。例如試聽,試聽唱片可能性不大,你如果不買的話老闆是不可能讓你開啟包裝的。但現在音樂的試聽直接在網上就可以完成了,所以唱片想從網路回到實體店已經不可能了。有了網路提供的免費音樂,如今的聽眾已經很少再花錢去買音樂聽了,即便一張cd的價格僅二、三十塊。

在這樣的變革面前,唱片業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不要說徐應龍這樣的新手了,就算是那些天王巨星的專輯銷量也很一般。就拿眼下華夏在音樂方面最受國人認可和追捧的周大天王來說,其個人專輯的銷量大多在200萬到400萬張之間,僅有一張達到了五百萬的銷量。

這並不是貶低周大天王的個人魅力和賺錢能力,事實上週大天王粉絲遍佈世界各國,涵蓋老中青各個年齡段。而他的賺錢能力更是大家有目共睹,自己身價巨億不說,每年入賬都以十億計。

但即便是他這樣的天皇巨星,在大勢面前也無能為力。因此一個月前徐應龍對外宣佈要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的時候人們猜測銷量不可能達到500萬張,而那已經是人們已經很看好徐應龍了。(未完待續。。)

第六百六十九章:信譽第一(第二章)

第六百六十九章:信譽第一(第二章)

徐應龍驚訝的表情讓蘇威很受用,他和徐應龍認識的時間也不短了。儘管蘇威的年齡要比徐應龍大一些,但是一直以來徐應龍都是處變不驚,一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表情,就連蘇威自己有時候也覺得自己不如徐應龍沉穩。今天能看到徐應龍如此驚訝,蘇威當然高興了。

“你們沒有統計錯?真的是1200萬張的銷量?”徐應龍再次確認道。

蘇威笑了笑說道:“這些資料都是我們的工作人員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統計出來的,雖然不敢說沒有一點出入,但是上下浮動不會超過1000張。”

“這怎麼可能,就算是華夏唱片最輝煌的時期也沒有出過如此高銷量的專輯吧?”徐應龍驚訝地說道。

“呵呵,你也太小瞧唱片行業了。唱片繁榮的那些年,專輯超百萬銷量不是難題,上千萬也是常事兒。當時,專輯幾乎像是流水線上的工業品,歌手拼命錄,灌製線拼命灌錄,只要上市就會銷售一空。當時一張口水歌的磁帶也動輒賣到幾十萬張,甚至上百萬張。那時候是賣方市場,只要內容製作出來,是不愁銷路的。那時候,不但歌手明星受人崇拜,就連那些在唱片工廠打工的人也是前景光明令人羨慕。”蘇威道。

二十年前徐應龍才三四歲,當然對當時的唱片行業不怎麼了解,於是略帶懷疑地語氣說道:“真有這麼火?”

蘇威笑了笑說道:“還真的就有這麼火,當時大家都在扒歌帶。每一次都賺的盆滿缽滿,那時候可以說是唱片行業最賺錢的最黃金的時代!”

“扒歌帶?”徐應龍皺著眉頭說道。顯然是沒聽過這個詞。

蘇威當即解釋道:“扒歌帶算是一種模仿和抄襲的雅稱,即用臨摹的方式將歐美或港臺流行音樂的旋律、配器記錄下來。再交由本土樂手和歌手演繹。二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