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口號萬歲 作者:誰與爭瘋

呼喚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強有力地管理這個國家,讓這個國家統一、富強,外無寇,內無匪,安定團結,歡樂祥和。那樣,21世紀就會是俺們中國的世紀。(那時就不必再跟威爾遜們講什麼平等了。) 於是,“五四”的學生們就鬧得令我們今天頗有幾分難以接受。他們闖入私人住宅,毆打國家的中央級領導(章宗祥跑入一家油鹽店,被學生追上去,打得半死),還放火燒房。(這不就是“打砸搶”嗎?主張“文革的根源是五四”的學者又有了“紮實”的論據。)這從法律上來講,無論如何是要到法庭上去給個說法的。所以警察抓了32個學生和1個店員,應屬於正常執行公務。 可是學生大鬧特鬧,硬說趙家樓的火是老曹家自己放的。政府無奈,第三天就放了人。學生一看政府是紙老虎,就從此天天遊行,日日叫罵。政府氣急敗壞,沒心沒肺地一下抓了一千多名學生,關在北大的二院三院,用了六七百名軍警看守。沒想到北大學生全體出動,扛著行李,要求集體坐牢。訊息傳到各界,全國沸騰,罷工,罷市,罷教,罷演。政府撐不住了,馬上到“監獄”給學生道歉,恭請學生邁步出監。學生反倒端起架子,就是不出來。經過再三恭請,學生終於給了面子,出來了,臨走順手把警察給反關在裡面。政府什麼也沒說,連夜批准曹張陸三個賣國賊“辭職”,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文告恭恭敬敬送到各個學校,像小學生給老師送檢查一樣。最後,政府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五四”運動到此大獲全勝。 “五四”以知識界對政府的壓倒性勝利而告結束,於是,政府就理所當然地服從知識界的指導:強化自己。這強化沒有幾年,就出現了知識界未曾料到的問題。“三·一八”慘案中,政府用刀槍棍棒對付學生,大開殺戒,連魯迅這種看透歷史的人都連呼“竟不料”。此後的政府就越來越強大,統一了中國,消滅了軍閥,趕走了鬼子,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蔣委員長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領袖之一。可以說,“五四”的政治目的完全達到了。然而,學生再也不能自由地遊行了。也就是說,呼喚強權政府的“五四”是在軟弱政府之下出現的,最後卻在出現了強權政府之後,喪失了“五四”的氣象。這能說是“五四”的錯誤嗎? 目前氾濫著一種學術套路,凡是現實的問題,一律到歷史中去挖根源(可以叫做學術上的“揭批查”)。現實為什麼不好?是因為“文革”把人心搞壞了。“文革”為什麼那麼壞?是因為“五四”破壞了傳統文化。沿著這個思路,可以一直追到上古,追到混沌初開。現實為什麼這麼壞?是因為上帝造了人。不是說歷史與現實沒有聯絡,而是應該認識到,現實問題的主因還在現實。如果說現實都是由歷史決定好了的,那我們還研究什麼學術呢?研究歷史的目的應該是研究當時的“現實”因素的互動,以啟發我們應對我們今天的現實。如果把罪責亭亭座座地向上推,等於是逃避對現實的審視和判斷。歷史是不可追的,不可更改的。倘若是有了“五四”便有了“文革”,有了“文革”便有了腐敗,那實際是義正詞嚴地聲討死者,而寬恕和縱容了所有活著的兇手。 否定“五四”,順理成章地就會否定革命,否定啟蒙,否定“為人生”,否定一切為這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所做的犧牲和努力。否定解放區,抹殺十七年,消解魯迅,嘲笑雷鋒。思路淆亂的不會是歷史,它只能淆亂現實。以同樣的思維方式,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論點。但這樣的雙方論點,都是沒有多少學理價值的。即便它在否定“四人幫”,它的歷史觀也跟“四人幫”是一致的。“四人幫”的最大錯誤就是犯了“改寫歷史狂”,結果在虛幻的改寫歷史中,既淆亂了別人的也淆亂了自己的現實。 所以,對歷史的態度無論是直面,尊重,懷疑,消解,否定,都沒有本質上太大的不同。不同的是對現實能不能、敢不敢直面,尊重,懷疑,消解,否定。告別革命也好,告別反革命也好,都如同悼詞中的套語廢話,反正告不告別它都不存在了。只有對現實生活充滿關愛的人,才會寫出誠摯的悼詞。學術研究也是一樣,首先保持了對現實的感悟,才會不執著於對“五四”的或褒或貶。“五四”是難追的,我們能夠追上的,是我們眼前的這個隨時可能脫韁的時代。 (此文係為紀念“五四”運動研討會而作)&nbsp&

平原下有海

讀陳平原的著作,想寫書評,難寫書評。想寫是因為有感慨,難寫是因為感慨太多,如面對滿漢全席,不知從何處下箸。 《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一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是陳平原“七八年間關於文學史與學術史部分文章的結集”(小引)。所收文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