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問題,其實有兩種辦法,第一是培育出能適應惡劣環境的農作物,比如說能完全適應鹽鹼地的水稻。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5億畝,若都能種上水稻,按畝產300斤算,每年能收成4500億斤糧食,相當於2013年全國糧食產量約37%。事實上,我國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
第二種辦法,就是將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改造成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專家們曾經有過相關設想:“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新疆地勢東高西低,海水進入新疆後,可形成自流,之後,利用疏勒河“自東向西流”的天然河道,自流入塔里木盆地之東緣的羅布泊。”
這就是“海水西調”工程,設想是透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幹鹽湖、鹹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溼~潤北方氣候的水氣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中國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的目的。
這個設想剛提出來時,激起了全國輿論的廣泛爭論和質疑,至今遠未平息,有人甚至嘲笑此舉為類似“給長城貼瓷磚”的笑話。
事實上,這個設想當時的確有很多不足之處,最主要是工程的成本過高,運送海水的成本也過高,另外,海水進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