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
違反這些原則的劇本還要再刪掉,過了公司的稽核之後,約談編劇沒問題就可以立項了。大編劇可能有百萬美金的稿酬,小編劇最低甚至數千都有可能,一般都是在工會做了登記,即便投稿不成,倒是不擔心被剽竊創意。
美國人是將每一部電影當做一個公司來經營的,也就是每立項一部作品,就要註冊一家公司。
像《變形金剛》,版權來自於孩之寶玩具公司,那麼他們就佔大頭。這是熱門大ip,版權方比較強勢,因為註定會盈利,在這裡夢工廠連一半都分不到。
有些大導演和票房保證的演員也會在這家公司裡佔股,而且還是乾股。
正式開拍前,電影公司只會往賬戶裡存三分之一的錢,其他資金呢?找電影投資基金。有的是盲投,不挑劇本的,可以多佔股份,挑劇本的則是1比1的比例。
光融資這一項,就可能幾十家公司參與其內,要麼共同喝湯,要麼就一起吃屎。
投資畢竟有風險,賺得少了也比賠錢強啊。
如果你足夠有信心,自己也可以全投,但一部電影出去,就有可能導致公司其他資金鍊斷裂。
米高梅就是,一開始和吳宇森合作,《變臉》2。45億美金票房,《碟中諜2》5。45億美金票房,不斷重新整理華人導演的記錄,倒是狠狠爭了一口氣。
然後米高梅就投入1。2億拍攝《風語者》,票房僅3300萬美金,血本無歸差點破產,揹負著越來越多的債務只能選擇下嫁給索尼,而且還沒得挑。
強如哈維·韋恩斯坦,在米拉麥克斯混得風生水起,拿獎拿到手軟。但電影不賺錢,照樣被迪士尼給掃地出門,默默地建起了一家叫做“韋恩斯坦兄弟影業”的小公司。
夢工廠單獨投資1。26億美金押寶《逃出克。隆島》,最後血本無歸也成為了壓死駱駝的稻草,陳渤才得以趁虛而入。
好電影未必就大賣,反而一些不那麼好看的電影反而票房大豐收。
更看重盈利的電影公司當然是越來越保守,像那種擠在寫字樓一角,三年才能做一部電影的才會執著於藝術和創新,不斷挑戰自我。何況,好萊塢的製作流程中導演只管拍片,是沒有剪輯權的,就怕你太藝術化,畢竟電影票房取決與大眾,也只有像斯皮爾伯格、西科塞斯、卡梅隆這樣的大導有這樣的權力,李安都沒有這個資格。
而且好萊塢也不是沒爛片,甚至比國內還要多,但只有好看的大片才有資格在國內上映。每年分賬票房有名額限制,當然不可能給爛片機會了。
那這些爛片為什麼會被製作出來呢?直接斃掉不就好了嗎?原因也是有很多的。
其一,投資人有僥倖心理,想撈一把熱錢。電影公司有錢不收是傻蛋,反正成本出來了。
其二,製作者為了貪點製作費,本來也沒想著對觀眾負責,投資人又不為了賺錢,純粹為名,那麼坑就坑了。
其三,投資人和製作人集體暈菜,眼高手低結果黃了。
其四就要涉及某些不言而喻的任務需求,還有非法洗錢等活動。
這種水深的娛樂圈自然是有其道理的,要想賺錢就得擦亮眼睛,否則萬劫不復都是極有可能的。
這一行業做得最好的還是得看米高梅的極品前任老闆科克裡安,70年代買下米高梅,利用品牌影響力將其名下的地產投入到拉斯維加斯,建立起最大最豪華的賭場。
被分拆的米高梅則賤賣甩出去,90年代又以13億買回來,這回48億再賣,你說他**不**?
曾經顯赫一時的米高梅和聯美的合併變成七大電影公司,現在米高梅再次售出,又變成了六大。
傳奇娛樂集團的冒起,到底能不能成為新的第七大呢?那就拭目以待吧。
第六十四章:又當爹了
“陳先生,好興致啊。足球,電影兩不耽誤!”馬里布的豪宅中,在客廳內端坐的是留著一撇小鬍子的薩迪克,從葉門飛到洛杉磯,可並不輕鬆,但他臉上沒有任何疲態。
“二次創業嘛,總要為家人多賺點遺產。”陳渤笑道,“你也知道,我的女人眾多,家裡又添了一張吃飯的嘴。”
“明白,明白。”薩迪克臉上的笑容堆積在一起就像狗不理包子似的有18個褶,“這次冒昧打擾,是來傳達薩利赫總統的意見,基本已經同意了你對索科特拉群島的提議。”
“那敢情好,薩迪克先生居功至偉,我自然會履行當初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