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氣運丹田的運用(1 / 3)

過了一會,打坐調息的李魯目比剛剛臉色要好了許多。

這一幕也著實讓悅晶布窕感到不解,因為在她的認知中所謂的打坐調息是騙人的,根本毫無用處。但在對方的運用下,確實也是肉眼可見的恢復,這也是讓她不解的地方。

“為什麼打坐能夠恢復自身的氣息?氣運丹田是真的嗎?”

這一疑問使得正打坐的李魯目愣了一下,隨後他深吸一口並緩緩撥出說道。

【個人見解:雙腿盤坐,腦海雜念拋開,鼻子深吸,一定要讓這氣吸到胸部、腰部、腹部都能感覺到被氣所漲為要點。(當然了剛開始是很難做到腹部都感到有氣脹。)隨後由嘴微張,緩緩撥出,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緩慢,一定要均勻。這樣不僅可以練就自身的氣息也能更好調節自身氣血。如想更加接近感受一股炙熱的力量,也就是說氣運丹田中的那股熱,那可以用雙手擺放在腹部前。(丹田位置也就是在腹部位置。)當你深吸緩呼時,你用心身以及用你那有感觀的雙手去感受腹部帶給你的熱量感,一股令你驚奇虛幻但又實實在在存在的熱點。(作者本人親身經歷,讀者可自行嘗試,不僅能安神靜心亦能調節氣息,能夠提高自身健康。)】

古中醫認為:呼吸入腰,百病全消!

因為我們生命的延續,臟腑機能的運轉,都是靠的是氣的流轉。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絡之氣,筋肉之氣……我們的四肢百骸,全身上下,無不有氣的運轉。

任何一臟腑功能的實行,無不是氣的升降出入的表現。

那麼,這一身之氣,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輸布的呢?我們不妨從頭說起。

一身之氣是由我們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呼吸而來的天地清氣,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胸中的宗氣。

我們的宗氣,在上如天,似星羅棋佈,而人的元氣在下,如坤土無邊。這個宗氣和元氣融合,形成一身之氣。一身之氣融合生成後,又各自分佈於臟腑,形成臟腑經絡之氣。

所以說,我們的宗氣,必須沿三焦,下行交融於元氣才算完成使命。

那麼,我們的宗氣是如何下行的呢?靠的是肺的肅降作用。什麼主肺氣的肅降呢?除了肺本身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我們的腎。

原來,我們的腎,中醫認為有封藏之能。這個封藏之能的表現,除了固精射精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納氣。腎氣強,納氣有根,則肺的肅降之能才得以正常實施。

若腎氣收納無權,則肅降不及。

因此呼吸這件事,必須“入腰入腎”,才算最好。這樣就意味著腎發揮了納氣之功,肺氣才得以肅降,宗氣才得以下行,元氣才得以滋養,一身之氣才得以周流。

一身之氣的周流正常,臟腑功能才會正常,我們的身體才會健康。這就是所謂“呼吸入腰,百病全消”。

普通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深呼吸,深呼吸的時候,不但胸廓擴張,腰部,尤其是雙腎處也要有力擴張,感覺如氣入腰,使得呼吸深遠綿長,好最大程度地發揮腎的納氣之效。如此,可以讓宗氣下行,於元氣交融。

我們每天在空氣比較新鮮的地方,做深呼吸200次,日久,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但遺憾的是,生活中能主動這樣做的太少了。大部分人,只是淺淺呼吸而已。

這不得不談到腹式呼吸,其實我國古代醫家早就認識到腹式呼吸有獨特的祛病延年之奇功,於是創造了“吐納”、“龜息”、“氣沉丹田”、“胎息”等健身方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對腹式深呼吸尤為推崇,他每天於黎明至正午之間行調氣之法,仰臥於床上、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拇指節,距身四五寸,兩腳相距四五寸,數數叩齒飲玉漿(唾液)。

然後,引氣從鼻入腹,吸足為止,久住氣悶,乃從口中細細吐出,務使氣盡,再從鼻孔細細引氣入胸腹。這種腹式深呼吸,吐故納新,使人神清氣爽。

明代養生家冷謙在《修齡要旨》中寫有養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這十六字秘訣,包含了提肛、咽津、腹式呼吸三種保健練功方法,是祛病健身延年的法寶。

以上包含由古代中醫學、養生學等帶來的教法與講解。

————回到正文————

然而悅晶布窕聽完李魯目所講依舊錶現出不信且不屑的表情,就好像覺得華夏許多所謂古文化知識都是騙人的,真正值得學習要麼就是一些玄學與被證實可用的中醫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