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馳騁,事實上是所向無敵的。而在1943年,本來德軍應當實施的是戰略退卻,或在一些有把握取勝的地段實施突然襲擊,為機動作戰創造條件。
但這一切也都隨著庫爾斯克進攻戰役的進行與失敗而成為了不可能了,更為可怕的是………德軍剛剛完成的東線戰場部隊的再編組和再裝備的工作,卻因為這次進攻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而這是1943年一年中的產量所無法補充的。
事實上德軍德國1943年新戰車的產量應該是用來成立西線戰場上的機動總預備隊,以應對盟軍將來可能的登陸。但為了這次準備倉促的攻勢,德軍卻消耗了他最後的戰略預備力量。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前後的表現,就可以發現,整個1943年期間德國失敗的原因事實上與他們在1942年失敗的原因一樣,仍然是:武器裝備,特別是摩托車輛與油料不足;希特勒仍然頑固推行專守防禦戰略,上述原因促使德軍既喪失了戰略主動權的同時又喪失了戰術主動權。
那麼如果德軍沒有執行“堡壘”的進攻計劃,他們將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戰略?這裡筆者認為,德軍還是可能遵循一種機動防禦策略。1943年期間,德國兵力損失嚴重,尤為嚴重的是,有作戰經驗的初級軍官的傷亡增多了。
但是,這種損失還決不是致命的,從占人口的百分比來看德國要比蘇聯所遭受的損失小得多。1943年的蘇軍顯然也不能再承受如同戰爭初期那樣巨大的損失了,可以說此時他們的人力資源也已經接近極限了。所以,為了縮短戰線、加強預備隊,德軍就應該立即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