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戰鬥,加劇了美韓聯軍的彈藥消耗速度。
帕特里奇一度想請求出動凹,去轟炸那些防空陣地。
轟炸機部署在國內,不存在彈藥短缺的問題。在使用小直徑炸彈的時候,飢一次能夠攜帶上百枚炸彈,攻擊上百個目標。只需要十來架出,就能摧毀所有真假目標,達到壓制目的。
只是帕特里奇沒有這麼做,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凹不會被擊落。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美國空軍才損失了好幾架,其中四架就是被中**隊的防空系統擊落的。
唯一讓帕特里奇感到慶幸的是,中國空軍總算無法反撲了。
如果中國空軍有更多的先進戰鬥機,結果恐怕很難設想。
只不過,打到這一步,帕特里奇最初確定的作戰計劃肯定行不通,必須調整部署,把兵力集中到某一方向上。
丹東,成了不二選擇。
實際上,在帕特里奇制訂的戰略計劃中,丹東也排在首位。
原因前面提到過,這裡是美韓聯軍後勤保障的關鍵所在,在向內陸進軍之前,必須打下丹東。
最好還能打下南面的東港。
明確了目的,美軍的調整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四步兵”虹心南下,增援正在丹東度戰的第二騎兵師團軍,鰭一,兵師則原地踏步。
這一部署,充分反映出了帕特里奇的軍事才能。
必須承認,這個之前有點得意滿滿的美軍將領並不缺乏統軍作戰的素質,只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時過錯而已。
也許有人認為,把第七步兵師留在長甸河口是一大敗筆。
如果這支主力部隊能夠及時到達丹東。就能協助集團軍打下丹東。打下了丹東,整個戰局就被盤活了,根本沒必要讓第四步兵師過來增援。至於守衛長甸河口的渡口,集團軍就能勝任。
再合理利用第四步兵師,說不定還能在打下丹東之後反戈一擊。幹掉盤踞在寬甸的第十五集團軍。實際情況真有這麼理想嗎?
關鍵就在集團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