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也是一名能力不錯的將領。
在他的指揮下,李威的大軍只能龜縮在一起。
而且遼東郡這邊計程車兵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那些把守城池的,在城牆上站崗計程車兵。在聽到城內的訊息後,也是不斷敢過來。
這可是救駕之功,把守城牆上的遼東將領都不想錯過。
別人去了。你沒去,要是事後常洋責問,不是沒處說理。
這些把守城牆城門計程車兵更加不知道常洋被殺的訊息。
一個個腦中想的都是要去城內替自家太守解圍。
殊不知在他們離開城牆的時候,凌雲已經悄悄帶著大軍出現在城門下方。
雖然城門還留有一些士兵看守,但這些士兵又怎麼能擋得住凌雲的大軍。
凌雲親率十萬大軍,輕鬆殺進城內。
而城中圍繞著太守府大戰的梁軍都沒有察覺到凌雲的到來。
李威站在大軍中,用槍挑著常洋的頭顱。高聲喊道:“常洋已死,你們速速放下武器,反抗者格殺勿論。”
不過李威的聲音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常洋的心腹張瑞也聽到了李威的聲音。也看到了那個掛在槍頭上的人頭。
人頭披頭散髮,大半個臉都被遮住,又是黑夜。張瑞也不知道那人頭到底是不是常洋的。
但這現在對他來說並不重要,或許常洋已死。或許還沒死。躲在太守府內。
而不管常洋有沒有死,他現在將李威殺死,對他來說都沒有壞處。
常洋如果死了,他又殺了李威,正好替常洋報仇。
最後兩個太守都死了,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擁有遼東。
如果常洋沒死,那他就更應該要殺了李威,將躲在太守府內的常洋救出來。
凌雲的大軍進入城內的時候。張瑞已經將李威的兵馬殺得差不多了。
此時李威被迫退進太守府內,但即使依仗太守府的高牆。也擋不住張瑞。
何況太守府的幾扇大門之前都已經被他給撞毀了。
李威雖然在張瑞調集兵馬來臨前殺了常洋。
如果沒有張瑞,李威確實可以憑藉幾句話,讓這些遼東軍放下武器。
但是張瑞在這些士兵的心中,也是很有威信的。
張瑞不說投降的話,這些士兵又是佔盡了上風,怎麼可能會主動扔掉武器。
李威被困在太守府內,常洋的被斬下阿里的頭顱也已經到了張瑞手中。
張瑞雙手捧著常洋的腦袋,站在太守府門前。
在他身邊,不斷有士兵衝進太守府內。
很快,就有人將李威的腦袋提了出來。
就在這時,凌雲帶著大軍出現在張瑞身後。
凌雲沒有馬上攻擊,他在等張瑞的選擇。
對於凌雲的出現,鄭瑞並不意外。
在前一刻,在李威退進太守府內的時候,他也已經得到城門失守的訊息。
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就算他殺了李威,這個遼東郡城也不會屬於他。
但他還是要殺李威,只是為了替死去的常洋報仇。
作為常洋的心腹左右手,張瑞對常洋的忠心毋庸置疑。
他要在凌雲到來之前,殺了李威,替常洋報仇。
而在殺了李威之後,張瑞也是做好了選擇。
他還年輕,他還不想死,雖然對常洋忠心,但常洋已死,他又不是愚忠之人,不可能選擇自殺。
現在不想死,就只能投降凌雲,這一點張瑞很明白。
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在凌雲到來之前殺了李威。
如果在凌雲到來之前,他沒有殺掉李威的話,要是李威同樣選擇投降凌雲。
張瑞不知道凌雲會在他和李威之間選擇誰。
如果凌雲選擇接受李威的投降,李威不會要求凌雲殺了他。
如果凌雲要同時接受他和李威的投降。
張瑞也不同意,他是一定要替常洋報仇的,如果凌雲要保李威的性命,那他張瑞就只能和凌雲戰鬥到底。
能在凌雲到來之前,先一步將李威斬殺,對張瑞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這樣他既替常洋報了仇,也可以不和凌雲交惡。
張瑞將李威的人頭交給身邊計程車兵,捧著常洋的腦袋,來到凌雲身邊,道:“我等願意歸降。”
繼續反抗並沒有什麼意義,常洋和李威都死多了,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