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在九龍子面前,沈龍永遠都沒有好臉色。
沈龍看著虛空,若有所思,每一個大道,都含有許多道果,修行者修煉,希望成就道果的,則被稱為弟子,沒一條無上大道,都擁有自己的弟子。
弟子之外,還有護法,在正道為衛道士,在佛道為尊者,在神道為護道人,叫法不同,但是作用一樣,一切為了修道。
沈龍弟子,就是那些皇者,不管是不是長生,就像三皇五帝,他們形成的道果,都在龍皇之道上有所體現,還有就是龍族,龍族修成道果的族人也可以體現出來,還有神道眾人,在洪荒世界,只要是洪荒神道之中超脫出去的人物,也算是證得了神道果位。
當然這些也是沈龍的大道所籠罩之地,就像皇者,都是沈龍的龍氣庇護,龍族都已經轉成神龍,神仙也都是吸收天庭香火,修煉神道。
正在沈龍與眾女談論護道人的時候,突然虛空呈現一條銀河,無量星辰震動,驚動了沈龍,沈龍與眾女看去,如意卻是苦笑起來:“不用看了,我的惡念可能是心中想不開,在天庭發怒呢。”
此時的凡間,秦朝氣運被秦始皇的死,抽取了個精光,無法維持國運,百家諸子都承了沈龍的情,沒有繼續幹擾下界凡間,不過秦朝沒有滅了的傳承紛紛復燃,他們推舉出來一位趙高,禍亂朝堂。
最終大秦公子扶蘇被殺,天下諸侯共伐之,二世而亡,天下再一次進入諸侯爭霸局面,其中冒出兩位人物,一位是西楚霸王,另一位是漢王劉邦。
霸王世家出生,力能扛鼎,勇武第一,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看不起三教九流,只相信自己的實力,身邊有一個亞父范增,也不過是覺得有意思,才收下。
劉邦勇武與之相比,萬萬不及,不過劉邦知人善用,他用了兵家韓信,用了縱橫家張良,用了蕭何這一位商家的人物排程後方,還有其他的百家能人,他與秦始皇一般,都是草莽出生,三教九流多有接觸。
不僅如此,劉邦還在西楚霸王的身邊安插的一位棋子,這位就是虞姬,虞姬與孟姜女一般,都是**家的一脈,她不是愛慾,而是哀,哀莫大於心死,虞姬乃是以哀證道,最終楚霸王英雄氣短,在虞姬的攻勢之下,做出許多荒唐的決定。
最終,虞姬自刎。哀莫大於心死,她或許是在霸王的關懷之下動了心境,沒有證得道果,在人皇氣運的反噬之下,墮入輪迴。
最終在劉邦的圍攻之下,項羽這位西楚霸王失敗,劉邦建立漢朝。成為繼秦朝之外,第二個朝廷,頓時沈龍的龍皇之道再次進了一步。
不過好似是帝王的通病。他們時時刻刻都需要百家思想的輔助,不過都不喜歡百家弟子,他登壇稱帝之後。來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個獨尊儒家,也不是劉邦覺得儒家思想特殊,而是儒家出了一位與秦朝李斯一樣的人物,李斯當年將自己的法家思想稍稍改變,形成了維護君王統治的法家思想,頓時在秦朝站穩跟腳,成為嬴政最為信任的臣子。
而這儒家,也出現了這麼一位,他叫董仲舒。他提出一個“三綱五常”。
“三綱”,是人們之間的倫常關係,而“五常”是用來調整倫常關係的基本原則。
“三綱”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無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他把三綱說成是“天”的意志。賦予它以神的權威;用“陽尊陰卑”的思想,論證了三綱的主從關係不能變化和顛倒,把封建統治的等級秩序神化為宇宙的規律;把神學主義世界觀運用於倫理道德,論證了封建統治的神權、皇權、族權、夫權的合理性和永恆性,為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製造了理論依據。
劉邦覺得,這個儒家思想。對於帝王家統治江山具有很大的作用,於是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現,作為一個開過君主,他顯然分得清,那些對自己有益。
這也是龍皇之道的進步,人間朝廷的演化,都會體現在龍皇大道之上,百家思想也會慢慢演變,最終成為最為合適的存在永恆。
對於大道來說,不存在高低貴賤,即便是表象出來的有帝王、有乞丐,不過都是紅塵中的雲煙,最終還是要論道境界,也是道果。
有的乞丐能夠成就天仙道果,有的帝王,碌碌一生也不過是個轉世輪迴的下場,所以即便是朝堂之上,輔佐帝王的臣子,也可能修成高於帝王的功果。
當然,大漢罷黜百家,不過是降低了他們的地位,他們還是存在於世界中各行各業,書法家、小說家、道家、禪家、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