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不棄辭官的意圖很明確,就是降低被陰的機率。雖然“鎖廳試”參加的人少,錄取率卻高,但是參加鎖廳試的人都是官場中人,更容易被人熟悉其文風,也就更容易讓人從中找出李不棄的卷子來。但是參加普通考試的舉子來自天南地北,人數又多,從中想要找出李不棄的卷子可就難上加難了。
至於人家在批卷前動手腳的事情李不棄也想過,可是沒等他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大相國寺就出手了。大相國寺的和尚訊息也是極為靈通的,顯然嗅到了什麼異常的氣息,他們放出風來,那意思就是誰在考試的時候和李不棄過不去,就是和大相國寺過不去。
大相國寺啊,在京城也是數得著的一霸,普通小官小吏誰敢惹啊?那不是想一輩子不自在嘛。
不過李不棄覺得光是有大相國寺保駕護航還是不夠,還是要繼續張揚文名,於是他把這半年來整理的《對韻》給拿了出來。如《三字經》一樣,這本書也立時就火了起來,一時又是汴梁紙貴。
若是還有後世的人穿過來,自然能看出這本書就是《笠翁對韻》的刪節版。不過《笠翁對韻》寫得太好,簡單刪掉宋真宗以後的典故就不順暢了。因此為了保證整書仍然聲韻協調,琅琅上口,李不棄可是琢磨了整整半年還是不滿意。幸好李不棄不是有個高水平的師傅嘛,這書一交給丁度,丁度見獵心喜又邀了李淑等人把這書給完成了。
丁度等人都是自重身份的人物,不會和小輩兒搶功勞,這書仍然署了名李不棄的名字,丁度等人只掛了個校勘的名頭。於是李不棄又名正言順的竊據了李漁的經典。有了《三字經》和《笠翁對韻》兩部經典的加持,誰還敢說李不棄不學無術?主考官想黜落李不棄都要三思而行。
果然當秋闈放榜的時候好多百姓圍在開封府前等著看李不棄有沒有考中。當紅榜張出來,這些百姓比參加考試的秀才們還激動:“快看看李大官人中了沒有?”“看看李大官人中了第幾名?”
“哎呀!李大官人中了!”“在哪裡?是第幾名?”“在這兒呢?倒數第二!”“胡說!李大官人寫得詩那麼好,怎麼會是倒數第二?你看錯了吧?”“就在這裡了,真是倒數第二!”
“哎呀!這主考真是瞎了眼!李大官人怎麼會是倒數?哎呀,俺下的注完了!”
原來有人已經就李不棄考試名次開出了盤口,好多人都買了李不棄考中前幾名呢,這下都賠了。於是好多百姓都罵了起來。當然也有人說:“想來是考官不喜李大官人的文風吧?”
有人就大叫:“好詩文就是好詩文,他不喜歡也不能這麼判!”
百姓這麼吵吵嚷嚷,反倒把一幫正經看榜的秀才們擠到外面急的跳腳。一陣吵嚷後,秀才們好歹擠進內圈就有人大笑道:“快看,李不棄真的才考了倒數第二。就這名次,到了省試還不是立刻黜落的?”
另一人似乎更是對李不棄不感冒:“李不棄考試前又是寫《三字經》,又是《對韻》,不就是想投機取巧,要彰顯文名讓考官不敢黜落嘛!可是我聽說那《對韻》根本就是丁度學士作的,只是因為官家要讓李不棄考上,丁學士才不得不把《對韻》拿給李不棄去顯擺。看來李不棄果然不堪,才得了倒數第二。定是考官不敢黜落他,只得低低的取了。”
“竟有這事?可恨這樣李不棄便頂了一個本該考上的,也不知道誰倒黴,讓他頂掉了。”
這時候一個年輕的秀才卻聽不下去了,用手一拍前邊人的肩膀:“這位兄臺不可亂說。李不棄那本《對韻》確實是他寫出來的,丁度學士只是潤色了幾處。”
前面的秀才扭過頭來見那秀才一身麻衣,便怒目而視:“李不棄寫《對韻》可是你親眼看見的?”
年輕秀才卻正色道:“正是。李大官人寫《對韻》時在下確實看過。”
周圍的好多秀才都驚訝地砍過來“你怎麼會看過?”
另一個也很年輕的秀才替剛才那人說:“我們幾個在李家的義學教書,李大官人寫《對韻》時曾經和我等探討過。所以兄臺不可想當然誣人清白。”
……
這下好多人都住了口,卻還有不死心的卻喊道:“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你們必定是受了李不棄的錢財才替李不棄說好話的!”
剛才最先出頭的那個秀才怒道:“這位兄臺,怎麼可以隨意質疑別人人品?在下是讀書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道理還是懂的。”
那一身綾羅的秀才卻哧地一笑:“就你這寒酸樣子,只怕給幾文錢就收買了,不然怎麼會去教些武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