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還是很有號召力的,他一上本,朝堂上紛紛響應,皇帝點頭稱善,攻打遼國的事情就這麼提上議事日程了。實在是因為稍微務實些的人都影實物學派”的嫌疑,都給踢出京城了,歐陽修這樣幾個不看眼色的,被人家一頂“不知兵”的帽子扣上,也起不了什麼阻攔作用了。
不過確定出兵攻遼之後有兩件尷尬的事情卻擺在大宋君臣面前,一件是誰來指揮大軍,一件是錢糧從哪裡來。
這些年大宋打了幾場戰爭,也積攢下一些名將,可是基本都不對皇帝和韓琦的胃口啊。狄青剛剛給整死,張亢和景泰都被劃歸“實務學派”了,種家將、張守約等一干陝西和廣南名將都是李不棄帶出來的人,就算他們打了勝仗,那光榮也會算在李不棄頭上。因此,剩下的能打的,又有資格統領大軍的人真的不多。郭逵算是一個,但是郭逵是明確反對攻遼的,早已申明自己難當大任。在環慶路打得有聲有色的賈逵也是如此。總之陝西和河東的名將就沒有一個能用的。
韓琦實在無人可用,最後還是皇帝欽點了一員名將統領從河北方向進攻遼國的大軍。訊息傳出,李不棄心中暴寒,連希望宋軍不要敗得太慘的念頭都沒有了,因為皇帝竟然點的是高遵裕。
不是笑,高遵裕在大宋那也真能算得上名將。不為別的,就因為高遵裕確實跟著李不棄殺進遼國走了一趟,因此老百姓提起那場精彩的戰役,自然也不能不提他的名字。但是老百姓自然無法知道其實高遵裕在這場戰役中所作的事情就是趴在馬背上跟著李不棄一起跑,後來在狄青所率南下振武軍的序列中也有高遵裕的名字,但是其實高遵裕根本就沒有到場,只是掛了個名字。因此雖然高遵裕履歷很好看,但其實水平真的很水。
李不棄認為也許是韓琦認為只要用上火器,遼國不在話下,而高遵裕屬於較早與李不棄劃清界限的人,資歷又比較高,所以為安撫勳貴給了高遵裕這麼個機會。
在人方面可以糊弄,但是錢糧卻無法糊弄。你敢給那些上戰場的大兵們吃糠,他們絕對會就地譁變,但是現在大宋的國庫裡真的沒有用來打仗的錢糧。
趙禎最後那幾年,因為商貿展,幣制改革和交趾米糧的湧入,大宋日子好過了許多,除了陝西用兵加上打造火器的花費,確實積攢了些許錢糧。但是趙曙要讓下看到他的孝道,給趙禎大辦喪事,把那點兒家底又折騰空了,就算有點兒剩餘也不足以支撐伐遼的巨大消耗。不過這倒是難不倒韓琦和皇帝,李不棄不是明瞭行國債的法子嘛,正好借用一下。皇帝和韓琦都沒想到,李不棄正等著他們國債呢。
李不棄是希望大宋好,但是很明白有些事情自己攔不住,也就不介意利用一下這些事情。至於結果,李不棄還不擔心——大宋足夠大,不是那麼容易就垮掉的——至於老百姓受了苦,只要到時候有人受到懲罰,老百姓也只能選擇滿意。
在大宋再次行國債的訊息剛剛傳出時,另一則訊息也同時傳遍了大宋,是那有高官、勳貴作後臺的十幾家銀行要藉此次行國債把大宋財力最強,卻沒有強大後臺的四家銀行擠死。這四家銀行就是實業銀孝航運銀孝海外開銀行和陝西開銀行,而擠死它們的手段也很簡單,就是向四家銀行大量攤派國債,抽乾現金流,然後煽動擠兌,逼迫四家銀行賣身。而且當四家銀行無法維持的時候,就只能賤買那些國債,到時候就是一場血流成河的搶劫。
上次趙禎為了廣南戰事先後行了六百萬貫的國債,遼國比交趾的體量要大很多,要打敗遼國拿回燕雲,行兩千萬貫國債也有可能,攤派給四家銀行,真的能讓四家銀行現金流斷裂。這不光是讓四家銀行的從業者緊張,那些在銀行中存款的商人和工場主也極為緊張。因為這四家銀行從某些方面來有些像商人和工場主們的互助機構,往裡面存錢後,貸款可以按照你存錢的額度優惠,利息是低於那些以放貸為唯一目的的銀行的。如果這四家銀行倒閉,這些商人和工場主需要資金週轉的時候就只能去借高利貸了。
正因為這些商人與工場主對低息信貸的依賴,這次他們沒有選擇對銀行擠兌,而是選擇了反抗,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生了大規模的商人罷市,工場主鼓動工人向官府請願的風潮,把皇帝和宰相們弄得焦頭爛額。
對他們來這就是一場無妄之災,因為皇城司調查之後報告都是謠言惹的禍,各家銀行裡剛剛有人提出此事,還沒來得及串聯呢,也不知怎麼謠言倒先傳出去了。
不管這訊息究竟是如何洩露的,這個屁股皇帝和宰相必須得擦。在進行戰爭的時候,後方必須穩定的道理他